摘要:十一月的北京,天气清冷透亮,天空湛蓝纯净,颐和园依然人流如织。昆明湖东岸、文昌阁之北的耶律楚材祠,游客进进出出,或拍照、或观赏、或思考,这里的墓冢、祠堂、石像、石翁仲,仿佛穿越时空的长河,正以沉默的姿态诉说着千年往事。
▌王一川
十一月的北京,天气清冷透亮,天空湛蓝纯净,颐和园依然人流如织。昆明湖东岸、文昌阁之北的耶律楚材祠,游客进进出出,或拍照、或观赏、或思考,这里的墓冢、祠堂、石像、石翁仲,仿佛穿越时空的长河,正以沉默的姿态诉说着千年往事。
颐和园内耶律楚材祠 摄影:王一川
云山不碍归飞梦
夜夜随风到玉京
从耶律楚材的姓名即可得知,他是契丹人。不过,当他于1190年在中都(今北京)出生时,辽国早已灭亡,彼时统治北地的,是金朝。他的父亲耶律履是金世宗时期的贤臣,官至尚书右丞。
耶律楚材,号湛然居士、玉泉老人。他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儒家经典和汉文化。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金朝朝廷的赏识,年纪轻轻就担任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要职。不过,在1215年蒙古军攻占中都后,耶律楚材就投靠了成吉思汗。彼时的中都,被改称燕京。
无论是追随铁木真远赴西域,还是随同窝阔台辗转南北,耶律楚材无时不牵挂燕京的人和事。1218年,耶律楚材接受征召北上,扈从成吉思汗西征,足迹遍布西域多地。其间,常常思念燕京的家人、朋友,写下大量诗篇。他在《思亲有感二首》中写道:“游子栖迟久不归,积年温情阙慈闱。囊中昆仲亲书帖,箧内萱堂手制衣”,随身携带的小箱子放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衣裳。继而又写道:“伶仃万里度西陲,壮岁星星两鬓丝……异域风光恰如故,一消魂处一篇诗”,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溢于言表,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十里春风别野店,五年秋色到边城。云山不碍归飞梦,夜夜随风到玉京”,这是耶律楚材给一位燕京友人的书信中所写,可谓情真意切。他与发小耶律国宝情同手足,两人常在一起喝茶聊天、谈禅悟道,每每想起当年往事,总是情不自禁,他这样写道:“昔年萍迹旅京华,曾到风流国宝家。居士为予常吃素,先生爱客必烹茶”,表示想要早日回到燕京的愿望。1229年,窝阔台继大汗位,定都和林,耶律楚材被委任为中书令。那时的燕京,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耶律楚材举荐多名儒士担任燕京官员,如遇官员前去燕京任职,便特别叮嘱要善待燕京百姓云云。
耶律楚材常以拯救斯文、重振儒学为己任,他“请立编修所于燕京”,推荐儒士梁陟、赵著等为编修所官员,编纂经史文集。他在给梁陟的诗中写道:“丁年学道道难成,却得中原浪播名……谁知东海潜姜望,好向南阳起孔明。”他又给赵著赠诗说:“渔阳光祖冠当时,笔法词源我独知。君有家鸡君自厌,为何偏爱玉泉诗”,勉励他们做好编辑之事。
朝廷委派德润驻守燕京,耶律楚材专门为他饯行,写诗嘱咐:“燕然民庶久疮痍,摩抚疮痍正此时。暴吏猾胥谄君日,开缄三复味予诗”,请他务必做好百姓安抚工作,如遇献媚的残暴奸猾小吏,就打开书信阅读一下,以便妥善处理。
陶骆驼,耶律楚材次子耶律铸夫妇合葬墓出土。
但期圣德泽天下
敢惜馀生寄海涯
耶律楚材生于斯、长于斯,对于燕京的一些人、一些事颇为熟悉。拖雷任监国期间,适逢燕京盗匪横行,“至驾车行劫,有司不能禁”,指派中使大臣偕同耶律楚材驰传燕京。
此时距耶律楚材阔别燕京已有十年。返回燕京后,他以朝廷使命为己任,很快查明杀人越货、掠夺财物的罪魁祸首多为当时官僚纨绔子弟,当即予以逮捕。其家人长辈行赂求免,中使大人犹豫不决,耶律楚材坚称“若不惩戒,恐致大乱”,遂公开问斩了十六名罪犯,燕京社会秩序随之安定。
拖雷诏令耶律楚材在燕京搜寻经籍,他在给祖朗禅师所撰碑铭中明确讲道,丁亥(1227年)之冬,予奉诏搜索经籍。1215年中都失陷时,耶律楚材一度遁入佛门,拜报恩寺住持万松行秀为师,名号湛然居士,与澄公和尚、志奥禅师交往密切,曾给澄公赠诗:“剑逢剑客须拈出,诗遇诗人何必藏。居士病多谙药性,圣安得效不传方”。
耶律楚材这次回到燕京,先后前往大圣安寺(亦称崇寿禅院)、大觉寺、天宁寺等处,收集经籍并妥善保存,其中就有《藏经》。大觉寺住持志奥专门雕造石室,贮藏《藏经》,耶律楚材题写《燕京大觉寺创建经藏记》,写诗勉励志奥“词源老去苦无多,强著闲文赞释迦。遒健兔毫生月窟,光明茧纸出新罗”。耶律楚材在天宁寺,写下“今日从征亦偶然,天宁遐想思悬悬。贪荣不得还山去,须信衰翁未古贤”的诗句。
大觉寺、天宁寺现在是北京著名景胜,经过屡次修缮,依然保持着旧有面貌。大圣安寺现存山门、天王殿、配殿为清代建筑遗存,山门额为乾隆御书“勅重建古刹圣安寺”,位于南横西街119号路北。
耶律楚材遍访故友,广泛接触燕京士大夫,聘请金朝儒士为燕京尽绵薄之力。他鼓励好友耶律继先要为燕京居民有所作为,赋诗云:“渐惊白发宁辞老,未济苍生曷敢归”。他还特邀元好问为朝廷效力,信中写道:“元氏从来多慷慨,并门自古出英雄。李唐名相沙堤在,好与微之继旧风”,希望他能像元稹一样成为一代名相。
耶律楚材离开燕京之前,邀约燕京士大夫在披云楼相聚,写下“闲上披云第一重,离离禾黍汉家宫……好梦安排诗句里,闲愁分付酒杯中”的诗句。披云楼地处中都南城旧市大悲阁(即圣恩寺)附近,是金中都兴盛与衰败的重要见证。耶律楚材在此宴请众人时,早已物是人非。
玉泉东畔瓮山阳
水抱孤村地脉长
耶律楚材对玉泉山情有独钟,自称玉泉老人,曾说“家邻荆水宜栽竹,缘在香山好结庵”,亲授其子所制之墨称“玉泉万笏”,最终归葬于玉泉山之东瓮山(今万寿山)南麓西湖(今昆明湖)之滨,了其遗愿。
此后数百年间,素不相识的人,先后瞻观耶律楚材祠,伫立墓前与逝者晤谈。
元末诗人袁珙,曾经来到耶律楚材祠,站在西湖畔,望着玉泉山,吟诵:“玉泉东畔瓮山阳,水抱孤村地脉长”。
明弘治年间,礼部尚书、文学家、书法家吴宽文中记述,耶律丞相墓“前有石像,须分三缭,其长过膝”。正德年间,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王鏊,这样描绘耶律楚材墓的景象:“西山几度只空还,好事怀贤厚我颜。蒙古有公方用夏,居庸从此不为关。犹闻窣地三髯委,自笑登高两足顽。今日幽燕归圣代,可怜埋骨尚荒山”。
万历年间,耶律楚材墓前“石像犹存”,诗人王嘉谟看到墓前景象,这样记述“丞相遗邱湖水阴,荒榛野草自萧森……云龙鹅鹳真余事,独吊空山泪满襟”。《帝京景物略》记载,崇祯年间,耶律楚材祠堂已经荒废,两只石像尚存,墓前碑刻、所立石马、石虎等都已零落,一翁仲尚好,另一翁仲头像已毁。诗人刘效祖这样写道:“迢递荒山下,披榛拜古祠。衣冠犹左袵,岁月已明时。溪远泉声细,林深日影迟。黄沙空朔漠,谁与问荒碑。”
明末清初,顺治朝礼部尚书王崇简,曾经到过耶律楚材墓两次。第一次是明崇祯九年(1636年)春后,祠宇时已倾颓,尚存公及夫人二石像端坐荒陌(一像头毁)。32年之后,清康熙七年(1668年)二月,王崇简策马再次经过这里,石像仅存下部,余皆荡然,墓前断垄渐平,有耕者在其旧址种有庄稼。问及当地居民,已无人知晓墓之所在,看到此情此景,他感慨道:“丞相遗坟知已稀,荒冈不似旧崔巍。空余祠址藏狐窟,无复苔纹绣石衣。耕叟驱牛依冢卧,东风流水落花飞。俯思一代名臣盛,徒有青山挂夕晖”。
墓地遗痕逐渐消失,墓冢碑刻也被荆棘杂草遮蔽,其祠已经无人问津。清朝刑部尚书、文学家王士祯在清明时节来到墓前,写了一首诗:“石瓮山头归片云,望湖亭上倚斜曛。纸钱社酒棠梨道,谁到湖边耶律坟”。
乾隆十五年(1750年)修建清漪园(今颐和园)时,敕令修护耶律楚材墓,建立祠宇,有屋三楹,立碑以记,乾隆帝赋诗曰:“无和幸免称冥漠,有墓还同封比干……摛文表德辉贞石,臣则千秋定不刊”。
耶律楚材祠经过重新修缮,基本保持着清代建筑风貌。微风拂过,松柏的清香沁人心脾。这里仿佛有着生命的气息在回荡,有着历史的声音在回响。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