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一个婴儿在江阴马镇南旸岐村的徐家宅院里呱呱坠地。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名叫徐弘祖的孩子,将用一生时间,重新定义什么是“成功的人生”。
旅游人笔记:人生本无意义,
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一个婴儿在江阴马镇南旸岐村的徐家宅院里呱呱坠地。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名叫徐弘祖的孩子,将用一生时间,重新定义什么是“成功的人生”。
一、拒绝科举的“异类”
十九岁那年,当同龄人都在寒窗苦读准备科举时,徐霞客对父亲说:“儿眉庭霞起,读书好客,可以竟父奇游。”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我对当官没兴趣,只想游山玩水。”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明代,这简直是离经叛道。但他的父亲徐有勉——一个同样不爱功名爱山水的商人——却欣然同意:“儿眉庭霞起,读书好客,可以竟父奇游。”
从此,中国少了一个可能碌碌无为的官吏,多了一位伟大的旅行家。
二、不是旅游,是探险
我们现在说的“旅游”,对徐霞客而言实在是太过轻飘了。
他走过的路,是真正的探险:
在黄山,他踩着冰雪覆盖的悬崖,成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登上天都峰的人
在雁荡山,他为了寻找雁湖,用裹脚布当绳索从悬崖垂下
在广西,他为了探索溶洞,在黑暗中匍匐前进数里
在云南,他四次遇盗,多次断粮,却从未回头
没有景区门票,没有导游图,更没有星级酒店。他住过山洞,睡过破庙,经常“晓行夜宿,不择栖处”。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走遍了今天的21个省、市、自治区。
三、一个“失败者”的成功学
用当时的标准看,徐霞客活得很“失败”:
没有功名:连个秀才都不是
没有积蓄:祖产都花在了路上
没有稳定工作:一辈子都在“游手好闲”
没有保险:晚年双腿瘫痪,贫病交加
但就是这样一个“失败者”,却留下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他纠正了长江源头是岷江的错误认识,探明了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记录了数百种动植物……这些成就,哪一项不比当个七品知县更有价值?
四、人生的意义是自己定义的
在云南丽江,徐霞客与纳西族土司木增结下了深厚友谊。木增问他:“先生游历天下,所求为何?”
他答:“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这句话,道破了他的人生哲学——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到达哪里,而在于经历什么。
我们总在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徐霞客用一生给出了答案:
人生本无意义,是你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爱过的人,赋予了它意义。
他不像李白那样“一生好入名山游”是为了寻找诗歌素材,也不像玄奘那样西行是为了取回真经。他旅行,仅仅是因为热爱。
这种纯粹,在今天这个功利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
五、现代人的困境与出路
反观当下:
我们拼命考大学、考研、考公务员,为了一个编制挤破头;我们谈论房价、学区房、学区房,焦虑着孩子的起跑线;我们在KPI和OKR之间打转,在996和007中迷失……
但夜深人静时,那个问题总会浮上心头: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吗?
徐霞客的答案很明确:不是。
他告诉我们,人生可以有另一种活法:
不一定要走大家都在走的路
不一定要追求大家都在追求的东西
不一定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就像他在《溯江纪源》中写的:“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
不走出去,你永远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六、徐霞客式的现代生活
你可能会说:我不是徐霞客,我要养家糊口,不可能像他那样抛弃一切去旅行。
但徐霞客精神的核心,不是非要浪迹天涯,而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这可以体现在:
周末的短途旅行:不必去网红景点,就去城市边缘的山野走走,像徐霞客那样“闻奇必探,见险必截”。
工作之余的爱好:写作、摄影、绘画、手工艺……找到那个让你忘记时间流逝的领域。
生活中的小探险:换条路线上班,去没去过的餐厅,学一门新技能……保持对世界的好奇。
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描述探洞时的兴奋:“余急于出上洞,遂从洞中攀隙倚空,历险数次。”
这种对未知的渴望,我们每个人都曾拥有,只是被生活磨平了。
七、真正的遗产
崇祯十四年(1641年),徐霞客病逝于家中,终年56岁。临终前,他说:“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这段话何其豪迈!他一介布衣,凭一己之力,完成了与张骞、玄奘、耶律楚材并列的壮举。
他留给我们的,不是游记中的地理发现,而是一种活法的可能性:
你可以不成功,但一定要成长;你可以不富裕,但一定要丰富;你可以不被人理解,但一定要忠于自己。
八、启程吧,在你自己的路上
徐霞客最后一次旅行时已经51岁。在湘江遇盗,行李被洗劫一空,同行的静闻和尚受伤身亡。所有人都劝他回头,他却说:“吾荷一锱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
我带着一把铁锹来,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埋骨之地。
这是何等的豁达与勇气!
我们不必像他那样决绝,但至少可以:
在35岁“职场危机”时,不恐慌,相信人生有无限可能
在别人说“不切实际”时,坚持自己的热爱
九、在感到迷茫时,
走出去,让山河给你答案
徐霞客在《游黄山日记》中写道:“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竟日。”
那个在黄山静坐听雪落了一整天的人,或许比我们这些天天刷手机、看似信息爆炸实则内心空虚的现代人,活得更充实、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所以,朋友,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没有外界的声音,我到底想怎样过这一生?
答案,不在书本里,不在别人的评价里,而在你走过的路上,在你真实的感受里。
毕竟,人生本无意义,直到你用自己的方式,赋予它意义。
来源:独孤浪人读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