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明朝万历年间,朝政腐败,科举制度僵化,许多读书人困在四书五经中,只为谋个功名。但在江阴,有个叫徐霞客的人,偏偏不走寻常路。他出生于1587年,字弘祖,别号霞客,从小就对历史、地理书籍痴迷,是我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地理学家。
在明朝万历年间,朝政腐败,科举制度僵化,许多读书人困在四书五经中,只为谋个功名。但在江阴,有个叫徐霞客的人,偏偏不走寻常路。他出生于1587年,字弘祖,别号霞客,从小就对历史、地理书籍痴迷,是我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地理学家。
小时候在私塾,先生拿着戒尺督促大家读儒家经书,徐霞客却偷偷把地理书藏在经书下面。先生一转身,他就入了迷,看到精彩处,忍不住手舞足蹈,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书中描绘的名山大川。那时的明朝,官场黑暗,科场舞弊成风,十几岁的徐霞客打心眼里厌恶这些,早早立下志向:不考科举,要亲自去丈量祖国的山河,探寻自然的秘密。
然而,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十几岁时父亲离世,家里顶梁柱倒了,母亲年事已高,他心里纵然有千万里山河,也只能默默藏起远行的念头。可母亲哪能看不出儿子的心思?一天,母亲把徐霞客叫到跟前,语气坚定:“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了我留在家里做篱笆下的小鸡、马圈里的小马呢!”说完,母亲转身就开始收拾行囊,还亲手缝了一顶远游冠。有了母亲的支持,22岁的徐霞客终于迈出了家门。
太湖的烟波浩渺、洞庭山的层峦叠翠、天台山的云雾缭绕……都被他一一踏足。每次游历回家,他跟亲友讲起路上的见闻:在雁荡山攀爬陡峭山壁时,脚下是万丈深渊;在泰山之巅看日出,云海在脚下翻涌。亲友们听得脸色发白,可母亲却笑得合不拢嘴,还催着他:“快说说,还有啥新鲜事儿?”
母亲离世后,徐霞客没了牵挂,彻底把自己交给了山河。50岁那年,他开启了一场史诗级的旅程。整整4年,他穿行在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的山水间,一直走到边境腾冲。路上的艰辛,常人想都不敢想。在腾越,他望见悬崖上的岩洞,没有路?那就手脚并用,像猿猴一样攀爬,哪怕碎石簌簌掉落,也挡不住他探索的脚步。
在湖南茶陵,当地人都说麻叶洞有神灵精怪,进去就出不来。徐霞客不信邪,花钱雇向导。可向导一听他只是个普通读书人,头摇得像拨浪鼓:“我以为您是法师,才敢跟您去,原来是个书生,我可不冒这险!”徐霞客没辙,带着仆人举着火把就往里走。村民们听说有人进洞,全围到洞口,都等着看“热闹”。徐霞客在洞里仔细观察钟乳石的形状、岩壁的纹理,直到火把快烧完才出来。洞口的村民瞪大了眼睛:“我们等了好久,还以为你们被妖精吃了呢!”
西南之行,徐霞客的旅途充满坎坷。在湘江,船遇强盗,行李财物被抢光,同行的静闻和尚受伤离世;最后连贴身仆人也受不了苦,偷偷跑了。可这些挫折,反而让他探索自然的决心更坚定。
每天晚上,不管多累,徐霞客都坚持写日记。在荒郊野外,他就借着篝火的光,趴在包袱上,一笔一划记录当天的所见所闻。岩石的纹路、溪流的走向、植物的模样,全都被他详细记下来。他用脚步纠正了不少地理书的错误:过去都说岷江是长江上游,他实地考察后发现,金沙江才是正源;在腾冲打鹰山,他敏锐地发现了火山爆发的痕迹;他对岩溶现象的研究更是一绝,在桂林七星岩,他把石钟乳、石笋的形态、分布记得清清楚楚,这可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岩溶现象的研究记录。
1641年,徐霞客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留下了大量日记。后人把这些日记编成《徐霞客游记》。这本书既是地理学的宝藏,里头的文字生动鲜活,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来源: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