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国立聚变科学研究所最近搞出了个大动作,用一项静电透镜技术把核聚变等离子体测量效率直接提升了2-3倍。
日本国立聚变科学研究所最近搞出了个大动作,用一项静电透镜技术把核聚变等离子体测量效率直接提升了2-3倍。
可控核聚变一直被看作是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干净还没污染,燃料也够多。
但想实现它可太难了,光测量等离子体内部的情况就卡了科研人员好多年。
日本的大型螺旋装置是全球最大的超导等离子体约束设备,研究人员靠发射高能金离子束来测内部电势,可这离子束没等发挥作用就发散了,损失高达数十倍。
这就好比用高压水枪浇水,没到花盆就洒了一地,根本达不到效果。
以前遇到这种问题,大家都想着要么装复杂的磁透镜,要么重新设计整个传输线路。
可这些办法不仅要花大价钱,还可能影响现有设备的稳定运行,实在不划算。
日本研究团队没走寻常路,他们发现不用换硬件,只要优化一下现有设备的电极电压就行。
他们把离子源和主加速器之间的多级加速器,通过调整电压配置改成了静电透镜。
这个操作有点像给旧机器换了个运行程序,没花多少成本,却让功能实现了质的飞跃。
为了找到最优的电压设置,团队用离子束传输模拟代码IGUN做了大量分析,精准找到束流发散的原因。
模拟结果显示,新配置能让束流传输效率提升到95%以上,后来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个预测。
注入加速器的负金离子束电流直接增加了2-3倍,对应的高能正金离子束强度也同步提升。
这一下就解决了困扰聚变研究多年的束流传输效率问题,堪称四两拨千斤的典范。
本来想这种技术突破可能只适用于日本自己的设备,后来发现不是这样。
全球很多聚变研究设施都面临类似的束流发散问题,尤其是那些预算有限的机构,根本没能力搞大规模硬件改造。
日本这个方案技术简单还省钱,完全可以复制推广,给这些机构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技术升级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测量能力的大幅提升。
以前受限于束流强度,很多高密度等离子体区域根本测不了。
现在不一样了,新技术能覆盖线平均电子密度1.75×10¹⁹立方米分之一的区域,这个参数已经接近未来商用聚变反应堆的运行条件。
更重要的是测量精度和时间分辨率的提升,研究人员现在能捕捉到加热系统开关时,等离子体内部电势的快速变化。
这些细微的变化对理解等离子体的动力学行为至关重要,以前根本观测不到。
如此看来,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测量难题,还为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作为全球最大的聚变项目,对诊断精度要求极高。
日本团队的这项技术正好能为ITER提供参考,帮助其实现更精准的等离子体控制。
要知道,ITER项目预计2035年开展首次聚变点火实验,每一项诊断技术的突破都能为其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对比美国国家点火装置的束流传输方案,日本这个静电透镜技术成本仅为前者的十分之一,效果却不相上下。
很显然,这种高性价比的技术路径更适合加速聚变能源的商业化进程。
当前全球聚变能源研发投入每年都在增长,大家都在争分夺秒抢占技术高地,日本这次的突破无疑抢占了先机。
全球气候变化压力越来越大,传统化石能源储量也在减少。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50年清洁能源占比得提升到80%以上才能有效应对气候问题。
聚变能源作为最有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意义重大。
日本团队的这项成果,不仅提升了测量精度,还能为未来聚变反应堆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研究团队计划把这种优化方法扩展到其他需要高强度束流的诊断系统和加速器上。
这意味着整个聚变诊断技术领域都可能因此受益,推动聚变能源研究加速发展。
人类离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梦想又近了一步,虽然还有很多难题要解决,但每一次这样的突破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日本国立聚变科学研究所的这项静电透镜技术突破,看似是一个小小的优化,实则对聚变能源发展影响深远。
它用低成本的创新方案解决了行业共性难题,提升了测量精度,还具备广泛的推广价值。
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技术创新无疑会为人类迈向清洁无限的能源时代,注入强劲动力。
相信随着更多类似技术的出现,聚变能源商业化落地的那一天不会太远。
来源:念寒尘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