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烙画,又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等,是一种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温控技巧,用火烧热烙铁在竹木、丝绢、宣纸等材料上作画而形成的一种珍贵稀有的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时期。最初,这可能只是一种标记或者装饰的手段,例如,在一些木制的生活用品或者农具上,人们用
烙画,又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等,是一种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温控技巧,用火烧热烙铁在竹木、丝绢、宣纸等材料上作画而形成的一种珍贵稀有的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时期。最初,这可能只是一种标记或者装饰的手段,例如,在一些木制的生活用品或者农具上,人们用烙铁烫出自己的名字、符号或者简单的花纹,用于区分所属或者增添美感。由于当时的工具简陋,烙画的图案和技法都比较简单粗糙,但却为烙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这种艺术形式从一开始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带有浓厚的民间艺术色彩。
东汉时期,烙画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烙画的工具和材料有了一定的改进,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烙画的艺术性。除了简单的符号和花纹外,还出现了以人物、花鸟、山水等为主题的作品。在技法上,艺人已经能够通过控制烙铁的温度和压力,来表现出不同的线条粗细、深浅色调,使烙画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在一些达官贵人使用的木质器具上,烙画艺人可以烫绘出精美的图案,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装饰性,还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烙画艺术也受益于此。晚清末年李放编著的《中国艺术家征略》记载历代手工艺人,其中一条为:“张崇,唐代名画工。擅长烙画,人称巧人张崇。”据载,张崇腰带铰具,每一胯如钱,灰画烧之,见火即隐起,作鱼、龙、鸟、兽之形,莫不悉备。这一时期,烙画在民间和宫廷都有一定的发展。在民间,烙画作品更加贴近生活,用于装饰各种生活用品,如扇子、屏风等;在宫廷中,烙画则更加注重工艺的精细和题材的高雅,成为宫廷艺术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是烙画艺术的成熟时期。此时,烙画的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烙画艺人。他们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艺人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手法,如勾、勒、点、染等,使作品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例如,在葫芦上烙画的技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艺人可以根据葫芦的形状和弧度,巧妙地设计图案,烫绘出精美的人物、故事场景等。同时,这一时期的烙画作品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商业价值,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流通,并且出现了专门经营烙画作品的店铺,进一步推动了烙画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进入现代社会,烙画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电烙铁等工具的出现,让烙画艺人能够更加方便地控制温度和操作,使烙画的创作更加精细和多样化。它不仅传承了国画的基本技法,还涵盖了油画,素描,版画等多种表现。而且烙画的题材也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传统的题材,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如动漫形象、现代建筑、科技元素等。在艺术风格上,除了传统的写实、写意风格外,还出现了抽象风格等多种表现形式。现代社会的烙画艺术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市场推广。张家口和许多地区一样,将烙画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通过举办展览、开展培训、发展文化产业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烙画艺术,使这些地域文化特色得以保存和传播。
烙画技艺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不同地区的烙画往往带有当地的文化特色,张家口的烙画也深深融入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元素,与张家口的剪纸、面塑、二人台等技艺共同成为区域文化的重要标识,它们蕴含着张家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凝聚着共同的艺术记忆和文化精神。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