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越秦淮河与渭水,连接长江三角洲与黄土高原,苏陕协作不仅是一场地域间的资源对接,更是一次次理念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自2022年起,借着苏陕协作的“东风”,省妇联将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妇女手工、巾帼家政及巾帼电商领域的技能培训中,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学,帮助更多妇女
跨越秦淮河与渭水,连接长江三角洲与黄土高原,苏陕协作不仅是一场地域间的资源对接,更是一次次理念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自2022年起,借着苏陕协作的“东风”,省妇联将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妇女手工、巾帼家政及巾帼电商领域的技能培训中,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学,帮助更多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在就业创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巾帼力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指尖技艺“织”就增收路
“苏陕协作不仅为我打开了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新视野,更让西安市周至县的传统手工艺与乡村妇女发展迎来了新机遇。”11月7日,周至李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霞深有感触地说。
曾参与苏陕协作项目的经历,成为李霞推动工作的“金钥匙”。学习归来后,她将“带动企业发展、赋能妇女手工艺”作为核心方向,率先落地系列妇女手工艺培训。不同于以往单一的技艺教学,她将从江苏学到的创新理念融入课程:既有传统手工艺的技法传承,确保非遗技艺不失传;又增设创新设计模块,引导学员将现代审美与传统元素结合,让手艺能直接转化为就业增收的能力。截至目前,该公司累计培训妇女超300人次。
在市场拓展层面,李霞借力学习到的先进经验,为周至手工艺品打通“走出去”的通道。她带领团队整合当地手工艺品资源,打破以往“零散销售”的局限,通过线上平台展示、线下展会推广等方式,提升产品知名度与销量。更值得一提的是,她敏锐捕捉“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结合周至丰富的文旅资源,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手工艺品,既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伴手礼选择,又让传统文化通过旅游场景得以传播,实现了“文化传播”与“产业增收”的双赢。
谈及未来,李霞的目标清晰而坚定:“我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深化苏陕协作成果,让更多妇女在手工艺产业中受益。”
数字桥梁“通”向致富门
在陕南的青山绿水间,苏陕协作的纽带跨越千里,不仅带来了技术与理念的碰撞,更孕育出一批扎根乡土、引领乡村振兴的巾帼力量。平利县富硒堂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王秀梅,便是其中一位代表。
2022年,在苏陕协作的启发下,王秀梅紧跟电商趋势,开启直播带货模式,让藏在深山的平利富硒产品,通过屏幕走进全国消费者的视野,成为千家万户的选择。
“苏陕协作为我打开了市场。”王秀梅告诉记者。在苏陕协作搭建的交流平台上,她多次赴江苏常州、武进等地学习直播运营技巧、品牌打造经验,将江苏的“流量密码”与平利的“生态优势”结合,让“平利富硒”招牌渐渐打响。
立足当地实际,王秀梅探索出“企业+电商+农户”的全产业链模式,将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让协作成果真正惠及乡邻。
多年来,她免费为平利培训电商技术人才600余人,手把手教农户用手机“卖山货”;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帮助110户279人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如今,在王秀梅的推动下,平利县76款农产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升级,“富硒”品牌响彻全国,苏陕协作的“富民效应”得到生动诠释。
巾帼家政“拓”开就业途
如果说王秀梅努力点亮陕南的“生态经济”,那么在陕北宜川,阮筱雅则用苏陕协作的经验,为家政行业注入了“品牌活力”。
“2023年借着苏陕协作的东风赴南京‘取经’,对我们企业来说,说是命运的转折点也不夸张。”11月10日,宜川县筱雅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阮筱雅回望这段经历,依然难掩感慨。此次经历让她跳出经营困境:果断摒弃此前盲目扩张的思路,精准锚定高端保洁赛道;同时决定深耕社区,以当地北关社区为“试验田”,全力打造便捷高效的15分钟生活服务圈。
在南京考察时,一个细节让阮筱雅深受触动:统一的工服、工具包搭配鲜明的品牌Logo,竟能让家政服务的品牌溢价提升30%。这让她深刻意识到,“视觉信任”是家政行业打开市场的关键钥匙。回来后,她第一时间推动企业品牌形象全面升级,为企业按下“焕新键”。
面对宜川县待业妇女技能薄弱、就业渠道狭窄的困境,阮筱雅以江苏产教融合经验为火种,点燃本土化变革。
在深耕家政服务的基础上,阮筱雅率先探索社区化养老服务模式。她带领团队联合县街道卫生院,针对卧床老人群体创新推出“防褥疮护理套餐”——不仅为老人定制专属翻身按摩计划,还定期安排医护人员上门检查,将从南京学习到的养老服务经验,转化为贴合宜川本地需求的落地方案。
此外,筱雅家政还创新推出“白+黑”培养模式:白天学员跟岗实操,锤炼保洁、护理等技能;夜晚通过线上课学理论、沟通技巧及安全规范。“理论+实操”闭环培养打通技能提升关键环节,为行业培育专业人才。
仅2024年,全省近千名妇女因技能培训而受益。其中,425人成功走上就业岗位。每一组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苏陕协作赋能巾帼、强化人才支撑的生动注脚。
来源:秦女子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