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的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5:48 1

摘要:刊物印出来,通知各学校领回去,发给老师。在一家学校,发生了这样的对话:“张老师(分发杂志的人),我从来不读这些东西。留给你,请你帮我读。”当朋友跟我讲这事的时候,五味杂陈、齿冷。一个教师,一个知识分子竟然说出这嘴话!

讲一件事,好些年前,县教育局办着一份内部刊物——《泸西教育》。所有教师都要订阅,这是上级安排。

刊物印出来,通知各学校领回去,发给老师。在一家学校,发生了这样的对话:“张老师(分发杂志的人),我从来不读这些东西。留给你,请你帮我读。”当朋友跟我讲这事的时候,五味杂陈、齿冷。一个教师,一个知识分子竟然说出这嘴话!

教师不读书 ,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一个最需要读书获取知识,自我成长的行业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教育的问题,教师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你读的书太少,而欲望又太大造成的。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也接触过两个爱读书的人,一个是退休教师,一个是从政府机关退下来的领导。

王老师,和我一样,做教书育人的工作。退休后,我们几个老教师会定期或不定期聚一聚。说说话,叙叙旧,交流些信息。

有一次,在“天缘”牛肉馆吃火锅。席间,王老师说:“李老师,我真佩服你这点精神,早上六点多钟文章就发出来,打开手机就看得到。你的文章我要读,还会推荐给我儿子和儿子媳妇看。”

坐在一旁的马老师听了说:“退休了,还读什么书?早早读,还不去当校长了。”这话很不好听,可以归为奇谈怪论一类。王老师说:“老了,还是需要学习的。多学点知识,教育孙子孙女才找得着话讲。”

王老师说得对。有些老教师,退休了,不要几年,看上去就呆痴痴的,反应慢下来。原因在哪里?因为不再动脑筋了。用进废退,这是自然规律。既然不动脑筋,反应当然减慢下来。

年岁大了,退休在家,含饴弄孙,大把时间怎样消费?读点书,做做脑力体操。不说涨多少知识,作为养生,也是很好的选择。让大脑老得慢些,比起吃药来,好事情。

金六斤先生,退休后,在乡村组织一支文艺宣传队,写快板、说快板。在金马街上说、旧城街上说、秀山公园说,本县说,外县说,是有名的民间艺人。获得过“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称号。金先生今年81岁,还活跃在文艺舞台上,我们是忘年交。

他的快板书集成册,印出来,会送给我一本。我的书印出来也会送给他,比如《思想日志》《特级教师答问录》《远山近影》等。书读完,他会打电话告诉我。作为礼节,这也不算什么。关键是他还要以快板书的形式,把自己的读书感受表达出来。我的日记里就收录了他写的好几篇读后感。

《远山近影》是我写的散文集,四卷,103万字,歌颂的是红高原、乡土。金先生得到我送他的书,马上开始阅读,两个月后,他告诉我书读完了,读后感写出来了。他不会使用微信,在打字店里打印出来,托人带给我。

我这部书送出去三千多套,有本县的老师,全国各地的老师。有纸质书、电子书,第一反馈回来读完四卷书的就是金先生。这时候他79岁,真是令人感动。我们在一起交流时,他说:“我这个人小小没得书读(他在孤儿院上过四年学),现在特别爱读书,想读书。”

读他写的快板知道,内容多是歌颂党的方针政策,歌颂人间美好善良。究其缘由,金先生读书看电视,笔记本摆在旁边,遇到好词好句好内容,要做笔记。遇到政策宣传,也要记录下来。我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没有养成金先生这样的好习惯。

为了防止堕落、拯救自己、提升自己、造就自己。我们要向前面的两位老师学习,做个爱读书的人。不要忘记书本,不要丢开书本,把书读下去。

来源:星天10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