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过完60岁的张大妈,最近可有点烦恼:每天晚上陪小区姐妹们散步回来,肚子总是咕噜噜作响,放屁次数明显增多,尤其是最近一个月,居然能“噗噗”放上十多次。
刚过完60岁的张大妈,最近可有点烦恼:每天晚上陪小区姐妹们散步回来,肚子总是咕噜噜作响,放屁次数明显增多,尤其是最近一个月,居然能“噗噗”放上十多次。
这让一向注重体面的她,非常尴尬,不敢和家人说,更不敢问医生。
她担心网上说的“放屁多是不是肝不好”忽然成了自己头上的“紧箍咒”。熟人私信里也总有人调侃:“你是不是最近肝不太好?”眼看着日日焦虑,甚至睡不好觉。
到底经常放屁,真的是肝在求救吗?还是另有隐情?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背后的真相,别让误区吓坏了自己,也别错过真正需要调整的地方。
大多数人都以为,肝脏出现问题时,会通过放屁提醒身体不适。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先来听听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主任的专业解释:其实,肝脏与肠道虽然密切相关,但放屁多只有在非常严重的肝功能障碍,导致门静脉高压或肠道微生态极度紊乱时,才有可能间接影响排气量。普通人肝脏有点“小毛病”,几乎不会直接导致放屁增多。
那么平常的“多屁现象”到底源自哪里?哈佛大学一项涉及超过4000名中老年人的消化健康调查显示,日常放屁次数24小时内在5~20次都属于正常波动。甚至一餐高纤维食物后,部分人放屁次数会翻倍,但这并不代表身体有大毛病。
医学研究还表明,肝脏问题如果导致明显放屁增加,往往伴随消化极度不良、黄疸、腹部明显鼓胀等严重症状,普通人日常所见的“屁多”,大多归因于饮食习惯、肠胃功能和压力情绪等三大因素。如果只是偶尔、轻微的放屁增多,多数情况和肝并没有直接关系,不必一听风就是雨地自我吓唬。
饮食纤维过多。营养学会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18克,但有些中老年人喜欢一顿就吃大量玉米、红薯、豆类和糙米,结果肠道细菌发酵气体产生显著增多,放屁自然没完没了。
特别是饭后胀气放屁,多与豆制品、乳制品或复杂碳水的大量进食有关。
肠道菌群紊乱。最新《肠道微生态健康中国白皮书》指出,超过40%的中老年人存在某种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衡。如经常服用抗生素、缺乏运动、长期便秘等,都容易让有益菌减少、产气菌增加,直接导致肠道胀气。“晨起屁多”或“饭后频繁放屁”,很可能是肠道微生态给的信号。
精神 stress压力大。《中华消化杂志》发表的2022年跨区域研究表明,焦虑和压力水平明显升高人群,肠道动力紊乱和功能性腹胀概率提高了28.3%。当人紧张、焦虑、生活节奏紊乱时,肠道容易产生“无意识收缩”,比平时更容易放气。尤其是中老年人退休后日常转变,容易心情郁闷、肠胃也跟着不舒服。
如果近期突然频繁放屁,同时伴有严重腹痛、消化道出血、体重骤降、持续便秘或腹胀明显加重,请立刻前往医院排查,避免耽误消化道肿瘤、严重肝病或其他器质性疾病。
科学调整饮食结构。推荐每日膳食纤维摄入25克以内,优选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避免一次性大量吃豆制品、地瓜类高产气食物。每顿饭咀嚼25次以上,切勿暴饮暴食、狼吞虎咽。肠胃功能弱的人,建议限量摄入豆类,逐步适应。
适度运动+规律作息。每周锻炼4次,每次30分钟,如快走、太极、广场舞皆可。规律作息,有助于肠道蠕动保持好节奏。睡前可顺时针轻揉腹部,缓解胀气和不适。
调节心情,减少压力。加入老年人兴趣班、唱歌、绘画、社交等都是改善焦虑、舒缓情绪的好方式。此外,很多人在小病时容易胡思乱想,可以用日记、呼吸练习转移注意力,用正面心态影响肠道。若情绪反复、明显困扰生活,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消化杂志》2022年第11期
《北京协和医院健康科普丛书:消化系统篇》
《国家健康科普知识库:常见胃肠疾病防治》
《哈佛医学院胃肠健康研究报告》
来源:鲁老师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