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现在,中国的六代验证机已经开始频繁试飞了,美国却突然有人跳出来说,“六代机这个东西,其实没必要搞”。
文|温知意
跳出常规看世界
跟着知意观天下
美国曾靠F-22、F-35把“第五代战机”这个概念玩得风生水起,全球标准几乎都是他们说了算。
可现在,中国的六代验证机已经开始频繁试飞了,美国却突然有人跳出来说,“六代机这个东西,其实没必要搞”。
美国六代机概念图
这转折来得太快,像极了那种输了球就改规则的套路。
事情的起点发生在2025年11月中旬,美国《国家利益》刊登了一篇采访,主角是肯塔基大学的国际安全学者罗伯特·法利。
他抛出一个观点,说战斗机的“代数”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关键还是看作战能力实不实用。
这话听上去挺学术,挺中立,但问题是,这话是美国六代机项目刚被削预算、进展陷入停滞时说的。时间选得这么“巧”,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
说白了,美国现在的窘境不是“不想搞六代机”,而是“搞不动了”。
美国空军的“下一代空中主宰”项目(NGAD),本来是他们为六代机准备的大招,可惜预算一砍,节奏一乱,只能临时搞了个替代型号F-47,想先把面子保住。
但问题是,这个F-47根本还没露面,连个像样的原型机都没有。美军高层嘴上喊着要继续推进“穿透性制空”,实际进度却像陷进泥潭里走不动。
这时候,美国学界突然开始贬低“代数”概念,就像是一个突然不再强调成绩的学生——大概率是因为这次考砸了。
相比之下,我国的六代机进展则要实在得多。从2024年开始,我国航空工业集团就启动了密集的验证机试飞。不是光飞个样子货出来拍拍照片,而是围绕实战能力做系统化测试。
无人僚机协同、自主作战算法、全向隐身设计,这些听起来有点高深的技术,现在都已经进入试飞验证阶段。
央视纪录片曾披露过一段场景:一架主机带着数架无人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完成协同拦截任务。这种“人机融合”的战术模式,基本就是六代机的标配。
我国军方也明确表达了态度:技术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要真正服务国家的安全需求。这里就能看出中美的差距在哪里了。美国更多是在炒概念,讲故事;我国则是一步步把技术方案落地。
就像过去我们搞高铁,没把“时速多少公里”挂嘴边,而是埋头造车、修轨、跑测试,最后一口气把线路铺到了东南亚和欧洲门口。
其实美国人也不是第一次玩“改定义”的戏码。当年他们搞F-35的时候,明明技术指标和F-22有差距,但硬是给它贴上“第五代”的标签,靠的是谁嗓门大、谁话语权强。
可现在中国造出了自己的六代验证机,美国这回嗓门却低了——因为在技术上,确实落后了。
而且,这种落后已不是“差一点”的问题,而是整个工业体系、项目执行力和战略投入的系统性差距。特朗普政府2025年的国防预算,把更多钱投到了海军,美国空军只能“过紧日子”。
这就导致哪怕他们嘴上说着“要创新”,可项目推进速度却慢得像老牛拉破车。
反观我国,在国家级专项的支持下,六代机的研发路径清晰、节奏紧凑,资源配置有力而精准。没有冗长的投标流程,没有层层中介吃差价,科研单位直接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效率高得惊人。
这也让人不禁想到一个问题:未来空战到底谁说了算?是靠嘴讲标准,还是靠飞机飞起来?
美国教授说六代机“没有意义”,听起来像学术观点,其实是战略退守的信号。当技术领先时,他们强调标准;当技术落后时,他们否定标准。
游戏规则变了,但不是因为他们想变,而是因为他们玩不下去了。
而我国走的这条路,不靠嘴硬,也不靠概念包装,而是靠踏实的技术积累和系统工程。没有花里胡哨的媒体战,有的是一轮又一轮的实飞验证和体系完善。
谁在定义未来的空战规则,其实正在写在天空里。
当“定义权”不再属于一个国家,而由谁更能落地来决定时,这场关于六代机的竞争,真正的胜负也就逐渐明朗了。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六代机“没有意义”,那美国这几十亿美元的预算,是不是也该一笔勾销?
来源:潇湘十二楼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