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2日,第四届中国酒业活态文化·国际化大会在山西太原举行。行业领军企业、文化学者及专家、媒体代表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开深度研讨。大会同步发布《中国酒业“十五五”新文化发展纲要》,启动“中国酒业口述史团体标准”起草工作,为
聚焦酒业文化传承与国际化发展
第四届中国酒业活态文化·国际化大会在山西太原举行
□ 本报记者 秦海峰
11月12日,第四届中国酒业活态文化·国际化大会在山西太原举行。行业领军企业、文化学者及专家、媒体代表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开深度研讨。大会同步发布《中国酒业“十五五”新文化发展纲要》,启动“中国酒业口述史团体标准”起草工作,为中国酒业文化传承与国际化发展绘制新蓝图。
“活态是中国酒业新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主旨演讲中开宗明义。他指出,中国美酒的活态魅力根植于千年传承的酿造技艺,流淌于社交场景的民俗礼仪,彰显于持续迭代的生活美学,承载着文化、文明、酿造、生活四重自信。
这一理念正从行业共识转化为企业实践。作为“活态文化”首倡者,汾酒集团董事长袁清茂系统分享了企业国际化探索成果:通过构建华人营销、华商互动、本土化运营“三驾马车”,汾酒已完成覆盖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五大洲200余个城市的战略布局。在此基础上,汾酒围绕品牌运营国际化、文化传播国际化、标准推广国际化、口感表达国际化、产品表达国际化、价格国际化、核心城市试点国际化、仓储物流国际化、生产基地国际化这9个国际化重点精准发力,通过在海外千余家酒吧的深度渗透、“汾酒陪你过夏天”国际文化IP打造等创新举措,推出适配全球市场的产品,让中国白酒更加贴近海外主流消费场景。
面对国际化征程中的挑战,宋书玉提出五大“认知破壁”:打破“中国白酒难出海”思维定式,完成从“中国美酒”到“世界名酒”的文化跨越,适配“中西合璧”多元场景,重塑“稀缺珍贵”价值标签,升级“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宋书玉给出四大实践路径:推动产业抱团出海形成合力,实现从产品出口到产能输出的进阶,推进中国酒业“世界双遗”申报,聚焦香型特色开展精准国际传播。
跨界视角为破局提供新思路。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胡振民在主旨演讲时指出,推动酒业国际化,需激活“活态文化”传播潜力,通过深挖核心价值、创新跨界表达,让静态文化遗产转化为动态交流媒介,以产业硬实力支撑“活态文化”软实力,使活态传承在跨文化交流中焕发新生。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志刚指出,中华酒文化始终与文学、艺术、中医深度交融,形成生生不息的活态体系。中国白酒香型文化更是活态创新典范,浓、清、酱三大主流香型占总产量90%以上,汾酒等清香型产品以亲民特质持续迭代,成为活态传承与市场开拓的双重标杆。
国际烈酒企业的经验同样值得借鉴。帝亚吉欧大中华区公共事务与传播副总裁傅凌霄分享全球化实践时建议,中国白酒应在坚守活态酿造核心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创新适配全球消费习惯,让“活态文化”既“守正”又“出新”。
大会发布的《中国酒业“十五五”新文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成为行业行动指南。其紧扣“系统推进活态文化建设”核心任务,以“从企业文化时代迈向产业文化时代”为发展路径,科学构建“139计划”。
值得关注的是,这份《纲要》将“‘活态文化’遗产认定保护利用”列为三大重点任务之一,明确要求保护酿酒微生物菌群、诗词歌赋等未纳入现有体系的活态遗存,推动建立中国酒学交叉学科,为活态传承提供学术支撑。
大会上,“中国酒业口述史团体标准”起草及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将致力于规范化记录酿酒业“心口相传”的技艺、记忆与经验,有效保存濒临失传的口头技艺和行业故事,为“活态文化”传承筑牢根基。
本次大会清晰勾勒出中国酒业“活态文化”建设的实践蓝图与全球布局。在活态理念引领下,中国酒业正以千年酿造智慧为底蕴,以创新突破为引擎,让承载东方美学与生活哲学的酒文化,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与情感纽带。
从文化自信到路径创新,从企业实践到行业协同,中国酒业在“活态文化”这面旗帜下,正汇聚起“以活态铸魂、以文化出海”的磅礴力量。这既是中国酒业对接文化强国战略的责任担当,也是中华文化通过产业载体走向世界、促进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