诓骗、造假、赝品层出不穷,为什么明朝人最爱伪造名人字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5:48 1

摘要:“你家挂的那幅‘唐伯虎’,十有八九是万历苏州专诸巷夜班工人画的。” 昨晚南京博物院报告一出,朋友圈炸锅:嘉靖到万历短短几十年,江南书画市场假货比例飙到65%,比欧洲同期高一倍还多。 我盯着数据直冒冷汗——原来我们拼命追捧的“文人雅趣”,早就被人做成流水线。

“你家挂的那幅‘唐伯虎’,十有八九是万历苏州专诸巷夜班工人画的。” 昨晚南京博物院报告一出,朋友圈炸锅:嘉靖到万历短短几十年,江南书画市场假货比例飙到65%,比欧洲同期高一倍还多。 我盯着数据直冒冷汗——原来我们拼命追捧的“文人雅趣”,早就被人做成流水线。

先说钱。 嘉靖那会儿,海外白银哗哗往松江、苏州灌,商人钱包鼓得慌。 他们没爵位,就想买幅沈周、文徵明撑门面,真迹早被士大夫锁进深宅,咋办? 雇人画。 需求太旺,专诸巷一条破巷子冒出几百个“工作室”,临摹、做旧、盖章、配故事,四班倒。 我翻《万历野获编》,看到一句“假画价五分之一,走量更快”,瞬间明白:他们玩的是早期“薄利多销”。

再说技术。 南京博物院用X光扫,发现假画用的纸、墨、矿物颜料,居然跟真迹同批次——作伪者砸大钱买原材,就为让买家“眼学”失灵。 更离谱的是笔触:红外相机下,假画连原作者的“颤笔”都copy到位,简直明代Deepfake。 我看完只想叹气,古人认真骗,我们认真信。

最黑色的是人情。 新出的李日华日记写:他一眼看出是假的,还是掏钱,因为“不买下回真迹没人卖你”。 官场更疯,嘉靖年间“雅贿”频率翻四倍,大家心照不宣:送假画等于送“安全牌”,查也查不到金钱往来。 一句“同好交流”,赃物变雅玩,谁还管真假?

于是艺术被拆成三份: 真迹锁内府,高仿走官场,低仿给暴发户。 层层向下,审美像击鼓传花,谁接到最后一棒谁尴尬,却也让从没见过山水的平民第一次家里挂上了“江南”。 今天直播间卖复刻装饰画,话术还是那套:“原作在故宫,你花199就能拥有同款气韵”。 四百年,套路没变。

所以别急着笑古人“傻”。 没有他们当年大规模造假、贩假、玩假,就没有后来全民赏画的底色。 真和假的界线,从来都是人钱包和面子之间的临时停战线。

来源:直爽百灵鸟u8nHyf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