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餐饮从业者的留言获得 8 万点赞,他指出传统厨师的工装设计以耐脏、防油污为核心,而瑜伽裤的贴身材质不仅不符合厨房卫生标准,更暗含对客户的视觉讨好。
在杭州滨江的写字楼间,一条 “90 后女孩穿瑜伽裤上门做饭月入两万” 的视频正在社交平台裂变传播。
画面里,扎着高马尾的女孩阿绿对着镜头展示手机里的订单日历,修身瑜伽裤勾勒出的腿部线条在厨房暖光下格外显眼。
这条主打 “高颜值私厨上门服务” 的视频,在 48 小时内收获 230 万点赞,却也将 “瑜伽裤是否适合职业场景” 的争议推向舆论中心。
阿绿的工作视频里,从地铁口走向客户家的背影是固定镜头:浅灰色瑜伽裤包裹着挺直的脊背,帆布包里露出半截芦笋。
这样的画面被网友截取后,在评论区引发两极分化的讨论。“上门服务穿成这样,到底是做饭还是秀身材?”
一位餐饮从业者的留言获得 8 万点赞,他指出传统厨师的工装设计以耐脏、防油污为核心,而瑜伽裤的贴身材质不仅不符合厨房卫生标准,更暗含对客户的视觉讨好。
数据显示,阿绿服务的客户中,30-40 岁单身男性占比达 45%,其中某互联网高管连续下单 28 次,这样的客户结构让 “擦边营销” 的质疑愈发尖锐。
但支持声浪同样高涨。网友认为,职业着装不应被刻板印象束缚:“咖啡师可以穿潮牌,健身教练可以露腹肌,为什么女厨师不能穿瑜伽裤?”
阿绿在采访中透露,选择瑜伽裤最初是出于实用考量:“每天要爬 20 多层楼梯,牛仔裤磨腿,围裙下面穿什么是我的自由。”
她的账号后台数据显示,女性客户占比达 55%,许多人留言称 “看到穿瑜伽裤做饭的视频,才敢尝试请私厨”,这种打破传统服务形象的亲和力,成为她区别于普通家政阿姨的核心竞争力。
争议的背后,是社会对女性职业者 “专业性” 与 “吸引力” 的双重审视。当男性私厨穿着背心烹饪时,评论区多聚焦厨艺本身,而阿绿的每条视频下,关于身材的讨论始终占据热评前三位。
这种性别化的职业想象,在她某次拍摄弯腰切菜的镜头时达到顶点 —— 画面中瑜伽裤的褶皱被放大截图,配以 “打擦边球赚快钱” 的文字在论坛疯传,尽管她解释这是正常烹饪动作,却再难逆转部分网友的固有认知。
随着事件升温,阿绿公布的 “时间管理法则” 成为新的争议焦点。她在采访中称,通过 “区域订单聚类法”,将客户集中在半径 3 公里内的小区,每单耗时控制在 1 小时内,其中包含 30 分钟烹饪、20 分钟备菜、10 分钟厨房清洁。
这样的效率被美食博主 “老饕实验室” 公开挑战:该博主实测三菜一汤(番茄炒蛋、红烧鲫鱼、清炒时蔬、紫菜蛋花汤)的完整流程,仅处理鲫鱼内脏就耗时 15 分钟,算上淘米蒸饭、清洁灶台,总用时达 1 小时 40 分钟。
“除非客户提前帮她杀好鱼、切好菜,否则根本不可能。” 博主的质疑视频获得 50 万次播放,暴露了 “效率神话” 的潜在漏洞。
更关键的矛盾在于订单时间的分配。阿绿展示的工作日程表显示,她上午 10 点接第一单(午餐),下午 2 点完成第二单,下午 5 点至 8 点连续服务三单(晚餐),晚上 9 点接最后一单(夜宵)。
但餐饮消费的黄金时段集中在午晚两餐,13:00-17:00 间的 “非饭点订单” 占比极低,现实中很难找到愿意在下午 3 点吃午餐的客户。
业内人士透露,所谓 “日均 6 单” 可能包含大量 “摆拍订单”,真实情况是阿绿通过高频发布工作视频吸引流量,实际每周接单量在 20-25 单,月收入约 1.2 万元,与 “近 2 万” 的宣传存在差距。
收入构成的复杂性也被逐步揭开。除 88 元的基础套餐外,阿绿承接的团建餐、节日宴才是利润核心:某互联网公司的 10 人团建单,她提供麻辣香锅、糖醋排骨等 6 道菜,收费 680 元,毛利率达 60%。
此外,她的抖音账号接入厨具品牌广告,一条烹饪视频的报价达 3000 元,这些附加收入被模糊计入 “做饭收入”,构成了 “月入两万” 的传播噱头。
当网友计算出她在厨房挥汗的实际时薪(基础单约 88 元 / 小时,不含通勤),发现与杭州月嫂的时薪(约 100 元 / 小时)基本持平,所谓 “暴利” 不过是流量包装下的错觉。
抛开争议,阿绿的创业路径确实精准击中了都市人的痛点。她的客户名单里,有每天工作 14 小时的电商运营,有因 “科技与狠活” 拒吃预制菜的孕妇,还有想念妈妈味道的独居老人。
这些人愿意为 “现炒热食” 支付溢价,本质是为 “时间” 和 “情感” 买单。
阿绿记得,一位客户在吃完她做的梅干菜扣肉后落泪,说这是父亲去世后第一次吃到 “家里的味道”—— 这种超越餐饮本身的情感价值,成为她持续获客的关键。
但在光鲜的数据背后,是新兴职业的监管真空。阿绿从未办理过健康证,她解释 “客户提供食材,我只负责加工”,但《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从事食品加工需具备健康证明,2025 年初杭州某私厨因无证经营导致客户腹泻,被罚款 5 万元并列入失信名单。
在安全层面,她的 “风控措施” 仅有 “接单前查看客户评价” 和 “向朋友分享定位”,某次进入客户家时,发现对方家中安装了多个监控摄像头,这种不对等的信息暴露了上门服务的天然风险。
律师建议,她应与客户签订书面合同,明确食材安全、隐私保护等权责,但目前行业内普遍依赖口头约定。
税务合规更是行业盲区。阿绿每月通过个人账户收款,从未申报过劳务报酬所得税。
根据规定,她需按 20%-40% 的税率缴纳个税,若月收入 1.5 万元,应纳税额达 1920 元,但现实中多数从业者选择 “低调经营”,这种灰色地带为行业发展埋下隐患。
当某竞品团队因税务问题被查时,阿绿才意识到:“流量带来的订单,随时可能被合规问题带走。”
阿绿现象的爆发,恰逢零工经济的井喷期。2025 年《中国灵活就业报告》显示,18-35 岁从业者中,32% 选择 “技能型轻资产创业”,上门私厨、宠物代遛、收纳师等职业增速超 50%。
这些年轻人试图打破 “朝九晚五” 的束缚,用个性化标签在细分市场突围 —— 就像阿绿用瑜伽裤重塑厨师形象,上海健身教练大刘穿着运动背心做减脂餐,深圳插画师转型 “带画上门做饭”,将服务变成个人 IP 的延伸。
但个性表达与职业规范的冲突从未停止。杭州某家政公司推出 “瑜伽裤私厨” 套餐后,被消费者协会约谈,要求 “明确服务着装标准,避免引发误导”;市场监管部门开始调研私厨行业规范,拟要求从业者统一着装、公示健康信息。
阿绿发现,随着模仿者增多,客户逐渐从 “看穿着下单” 转向 “查口碑下单”,她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精进厨艺,研发低卡套餐、地域菜系,甚至考取了公共营养师证书。
争议带来的流量红利正在消退,但阿绿看到了更深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客户在订单备注里写 “不用穿瑜伽裤,干净最重要”,这让她意识到,当新鲜感褪去,职业的本质仍是服务质量。
她开始尝试组建团队,制定标准化流程:统一配备可水洗厨师服,开发食材溯源系统,为客户购买食品安全保险。这些动作虽增加了成本,却让复购率从 30% 提升至 65%。
在滨江的写字楼间,阿绿的故事仍在继续。她的经历证明,在流量时代,个性标签能敲开职业大门,却无法支撑长远发展。
当瑜伽裤的争议渐渐平息,留下的是对新兴职业的深层思考:如何在创新与合规间找到平衡,如何让个人表达与职业尊严共生,这或许才是 “上门做饭月入两万” 背后,真正值得关注的行业命题。
来源:古往奇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