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飞行中物理及生物环境因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5:36 1

摘要:航天医学把“离开地球”视为一场多维度的应激实验:重力场、大气压力、辐射谱、昼夜节律、社会隔离同时被改写。第一章 1.1 节以“常规物理参数”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从海平面到深空的物理量变化、航天器轨道力学、环境边界定义以及由此衍生的医学风险,为后续各章的生理学、病

航天医学把“离开地球”视为一场多维度的应激实验:重力场、大气压力、辐射谱、昼夜节律、社会隔离同时被改写。第一章 1.1 节以“常规物理参数”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从海平面到深空的物理量变化、航天器轨道力学、环境边界定义以及由此衍生的医学风险,为后续各章的生理学、病理学、防护技术奠定坐标系。全文可概括为“四条线、三个区、两张图、一堆碎片”—— altitude(高度) 、pressure(压力) 、radiation(辐射) 、Δv(速度增量)四条线把地球包裹成不同功能区;卡门线、阿姆斯特朗线、呼吸交换极限构成“三个生命关卡”;轨道高度-时间图、碎片通量图揭示长期任务瓶颈;最后落在“碎片云”这一新兴环境危害。

图 1-1 用对数坐标把 0–1000 km 的大气参数一次画清:

0–10 km 对流层:天气层,民航客舱模拟 1525–2440 m 气压,PaO₂ 维持 81–69 mmHg,乘客心率↑15 %。10–50 km 平流层:臭氧 20–30 km 处吸收 UV-B,航天服外层防晒涂层借鉴此原理。50–90 km 中间层:陨石烧蚀区,舱外活动(EVA)无防护则 1 s 内炭化。90–500 km 热层:ISS 常驻 402 km,温度虽可>1000 °C,但分子稀薄,热量以“撞击-传导”方式损失,航天器表面实际“冷热交替”。500–1000 km 外逸层:大气逐日膨胀-收缩,密度差 2 个量级,决定轨道衰减率。呼吸交换极限 15 km(50 000 ft):环境压 87 mmHg = 肺泡水汽 47 + CO₂ 40,肺泡氧分压≈0,需 100 % O₂ 加压舱。阿姆斯特朗线 19.2 km(63 000 ft):47 mmHg = 体温 37 ℃ 水汽压,体液沸腾,“血液发泡”极限。冯・卡门线 100 km:气动面失效,航空法/航天法分界,国际公认“太空起点”。

图 1-3 用颜色叠加给出不同粒子穿透深度:

0–20 km:宇宙射线初级被大气裂解,中子通量反而在 20 km 处出现“次级极大”,因此高空长航时机组年剂量 3–5 mSv,是海平面 100 倍。100–1000 km:进入低地球轨道(LEO),遭遇 trapped proton(南大西洋异常区 SAA)与太阳质子事件(SPE),30 天任务 skin dose 可达 30 mSv;ISS 400 km 处年剂量 0.3–1.1 mSv/d,与太阳周期反相关。1000 km:抵达范・艾伦内外带,电子 1–5 MeV,质子 10–200 MeV,若无屏蔽,日剂量可>1 Gy,载人任务必须选“低倾角+快速穿越”轨道。

Δv = Isp · g₀ · ln(m₀/m₁) 决定“能带多少 payload”。

低地球轨道 Δv ≈ 9.3 km/s(含 1.5–2 km/s 损失);地球自转在赤道提供 0.47 km/s 向东助力,故文昌 19°N 比拜科努尔 46°N 节省 10 % 推进剂;载人登月总 Δv ≈ 15.5 km/s,土星五号起飞质量 2621 t,最终返回仅 5.67 t,质量分数 0.2 %,凸显“每克都值钱”,医学装备必须“轻量化+多功能”。

当环境压≤87 mmHg,即使吸入 100 % O₂,肺泡氧分压也 55 mmHg。

体液沸腾并非“血液瞬间汽化”,而是组织液、口腔黏膜、角膜表面形成水汽泡,导致皮下气肿、减压性休克。舱外航天服必须维持 220–250 mmHg 总压(30 % O₂ + 70 % N₂),同时采用“弹性织物+机械抗力”混合结构,兼顾关节灵活与防膨胀。

生理上 100 km 已无任何气动加热,但医学监控仍须连续:心率、血压、血氧由穿戴式传感器经遥测下行,因为一旦失压,8–10 s 意识丧失,90 s 致命,留不出“返回地球”的时间窗口。

轨道倾角 i ≥ 发射场纬度 φ,故文昌 19°N 最低可发 19° 倾角,KSC 28°N 最低 28°。倾角越大,覆盖地面纬度越宽,ISS 51.6° 轨道可扫过北纬 51.6°—南纬 51.6° 人口带(全球 80 % 人口),利于对地观测与搜救,但地球自转助力减小 4 %,发射窗口每天东移 23.5 min,医学值班表必须“按轨道日”而非“太阳日”排班,防止乘组生物节律漂移。

图 1-5 给出 1998–2017 年 ISS 高度曲线:太阳活动高年(F10.7>200)大气膨胀,衰减率 30 m/d;低年仅 5 m/d。每次再推进 Δv 2–4 m/s,消耗 700–1000 kg 推进剂,产生 0.02–0.05 g 微重力扰动,持续 300–1800 s。航天医学要求“推进期间暂停头低位实验、暂缓离心机运行”,避免前庭-心血管耦合应激叠加。

图 1-8 以 1961 年水星-红石 4 为例:上升 2 min 最大 11 g,失重 5 min,再入 11 g,总飞行 15 min。乘客将面临“高 g-零 g-高 g”过山车式应激,医学风险依次为:

+Gx 11 g 时视网膜缺血灰视;0 g 期前庭错位诱发的空间运动病(SMS),发生率 60–70 %;再入 +Gx 期出现心律减慢、血压骤降,需穿抗荷服(AGS)并做紧张收腹肌动作。
新兴商业亚轨道航班(SpaceShipTwo、New Shepard)已把峰值 g 降到 3–4 g,但失重时间延长到 4–6 min,医学筛查沿用 FAA Ⅲ级航空体检+离心机 4 g 10 s 耐受试验。小碎片 100 M,质量占比 1 %,无法追踪,靠 Whipple 屏蔽(1 mm Al + 25 mm Kevlar)可抵御;中碎片 1–10 cm:约 500 k,无法机动规避,是 LEO 平台最大威胁,可击穿压力舱;大碎片 >10 cm:约 34 k,可雷达跟踪,预警 24 h,ISS 机动阈值 1/10 000 碰撞概率。

一旦 ≥1 cm 碎片击穿舱壁:

0–2 s:超声传感器报警,舱段自动隔离;2–30 s:乘组戴氧气面罩,若破口 >2 cm² 且无法封堵,启动“避难舱”程序,转移至联盟/龙飞船;30–600 s:若减压速度 >0.2 psi/s,可能出现减压性牙痛、鼻窦痛,需立即口服 600 mg 布洛芬+100 % O₂;600 s:若舱压 急性:全身 0.5 Gy 出现呕吐、白细胞下降;2 Gy 24 h 内 LD50/60(无治疗);ISS 30 天任务 skin dose 慢性:NASA 职业限值 3 % 终生致死癌风险,对应 40 岁女性 180 mSv,40 岁男性 700 mSv;欧洲采用 1 Sv 终生,可因个体基因组(BRCA1/2、TP53)下调 20 %。重离子(Z≥6,E≥100 MeV/n)穿过视网膜出现“光闪”,阿波罗 11 报告每 2–3 min 一次;长期可致白内障,ISS 乘员 6 个月晶状体剂量 5–7 mSv,已观察到 45 岁以上乘员后囊下混浊提前 2 年。海马体神经元受 0.1 Gy 重离子即可致树突棘密度下降,模拟显示火星往返 0.2 Gy 剂量可导致认知下降 15 %,相当于 1 年自然老化,目前采用“饮食-运动-睡眠”三联干预:ω-3 脂肪酸 1 g/d、耐力+有氧混合训练 1 h/d、光疗 10 000 lux 30 min 维持节律。六、热控与代谢:从“-150 ℃”到“+120 ℃”的 45 min 循环ISS 绕地 90 min/圈,阳照区 +120 ℃、阴影区 -150 ℃,外壁 1.5 mm 铝蒙皮在 45 min 内完成 270 ℃ 跨度,热应变导致材料微裂纹,舱内则需保持 18–26 ℃、45 % 湿度。医学关注点:温湿度波动可诱发鼻炎、角膜干燥,乘员每日滴人工泪液 2–3 次;冷却回路泄漏乙二醇,曾发生 200 ml 进入舱内,吸入 5 ppm 即出现头痛、恶心,现配 0.1 % 活性炭过滤 + 便携式 PID 报警仪;舱外 EVA 液冷服(LCG)流量 1.5 L/min,若泵失效,15 min 内体温升至 39 ℃,出现热衰竭,备用“水浸蒸发”手动阀门可延长 30 min 撤离时间。发射 140 dB(C 计权)持续 60 s,航天飞机 SRB 燃烧 126 dB,高频 4 kHz 处峰值,乘员佩戴 25 dB 降噪耳机+通讯耳罩,仍出现 10 % 暂时性阈移(TTS),24 h 恢复;整流罩分离 3 kHz 瞬态 135 dB,可致镫骨肌反射疲劳,现采用“主动降噪-被动吸声”双层设计,舱壁 50 mm 玻璃棉+微穿孔板,降噪 12 dB;长期 70 dB 背景噪声影响睡眠,ISS 睡眠舱内 50 dB,仍高于 WHO 推荐 30 dB,乘组使用 3 M 1100 泡沫耳塞+褪黑素 0.3 mg 改善深睡眠比例。航天环境把重力、压力、温度、辐射、噪声、碎片全部推到极端,它们不像微生物那样繁殖,却能在毫秒到年的尺度上重塑人体。第一章 1.1 节用数字告诉我们:100 km 是法律门槛,19 km 是生理悬崖;0.47 km/s 的自转赠礼,可能因 1 cm 碎片归零;270 ℃ 热循环与 11 g 加速度,比任何健身房都残酷;500 k 颗不可追踪的“子弹”让 LEO 成为最寂静的战场。医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冷酷方程”翻译成可呼吸的氧、可耐受的 g、可躲藏的掩体、可预测的剂量。下一章,我们将看到这些参数如何一步步改写心血管、骨骼、免疫、神经、昼夜节律的“源代码”。

来源:医学顾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