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俞敏洪南极写家书,翻车真相来了
11月16日,新东方32周年庆当天,创始人俞敏洪在南极的冰原上给全体员工写了封庆生信。
信里描述着“满眼白色冰原、翡翠般的冰山”,说冰川的光芒在诉说“时间的力量与坚守的意义”。
还借南极企鹅相互扶持的场景,类比新东方人共渡难关的团结。
可这封本该鼓舞人心的信,却在员工和网友那里炸了锅。
“老板在南极看风景,我在上完10小时课后连夜改续费方案”,一位教育板块员工的吐槽道出了争议核心。
纪念日当天,不少员工都在加班加点赶进度,看到信里对南极宁静的描绘,有人直言“只觉得讽刺”。
社交平台上,“今夜,所有xdfer(新东方人)都是南极人”的调侃刷屏,暗指老板的“远方”和员工的“现场”形成刺眼对比。
有网友做了个扎心的统计:这封不到千字的信里,“我”出现了17次,“南极”提了5次,却没怎么提员工正面临的加班压力、业绩考核这些实际问题。
更戳中人心的是一篇流传甚广的“回信”,以普通员工视角写道:“您在南极看冰山,我在北京看数字——续费率、转化率、复盘表格的进度条;您那里有冰川闪光,我这里闪光的是企业微信的红点”。
其实俞敏洪的初衷不难理解。
1993年他在中关村二小的破旧房子里创办新东方时,绝不会想到这家托福培训学校能成长为中国首家海外上市教育机构。
1995年徐小平、王强加入后,公司从夫妻店式管理走向规范,2006年纽交所上市后更是把业务铺到留学咨询、学前教育等多个领域。
可“双减”之后的转型之痛,只有他最清楚——股价暴跌、市值缩水,最后靠直播电商和文旅业务才重新站稳脚跟。
他想借南极的极端环境,告诉员工“坚守就能生存”,就像那些相互取暖的企鹅。
但员工的不满,也藏着实打实的委屈。有员工翻出之前公司内部的吐槽歌曲,歌词里全是日常:“日报、周报每天折磨我”“过节收到的礼盒还是甄选的农产品”“业绩导向、续费为王”“休假时钉钉还在响”。
更具体的抱怨集中在待遇上:有人说社保公积金按最低基数缴,节假日加班连三倍课时费都没有。这些细碎的压力,显然比南极的企鹅故事更贴近他们的生活。
争议的背后,是新东方转型期的现实矛盾。
从最新财报看,公司确实在慢慢回血:2026财年一季度净营收15.23亿美元,同比增长6.1%,教育新业务增速达到15.3%。
但光鲜数据下藏着隐忧,2025财年第四季度净利润骤降73.7%,只剩710万美元,主要受东方甄选业务拖累和商誉减值影响;
核心教育业务增速也从之前的43.9%掉到13.6%。老板盯着的是全年5%到10%的营收增长目标,员工扛着的是每天的续费率和加班任务,视角差异自然形成。
回顾新东方的发展史,“共患难”曾是刻在骨子里的标签。刚创业时俞敏洪自己贴小广告、守教室,和员工一起扛过最难的起步阶段;
“双减”最艰难时,他带头捐出课桌椅,和团队一起转型直播带货,那时没人质疑“坚守”的意义。
可当公司逐渐重回正轨,老板的视野投向南极的远方,却没接住基层员工伸过来的、沾满表格墨迹的手。
这或许不是新东方独有的问题。很多企业壮大后,管理者和员工之间都会出现这样的断层:老板谈战略谈愿景,觉得自己的“远方”是为了所有人的未来;
员工更在意当下的付出有没有回报,加班到深夜时能不能被看见。就像那封“回信”的结尾:“祝您旅途顺利,祝我续费顺利”,两句话道尽了劳资双方的视角鸿沟。
截至11月18日,俞敏洪和新东方官方都没对争议回应。其实员工要的未必是老板取消旅行陪大家加班,也不是立刻涨薪,而是一句对加班辛苦的提及,一份对业绩压力的体谅。
真正的团队凝聚力,从来不是靠远方的冰山和企鹅故事撑起来的,而是藏在加班后的一句慰问、待遇上的一份公平,藏在老板能看见员工眼前的不易,员工才愿意相信未来的可期里。
对于刚走过生死线、仍在转型路上的新东方来说,这次争议更像一次提醒:32年的坚守值得骄傲,但真正的坚守,从来都是老板和员工站在同一片“战场”上,而不是老板在南极谈坚守,员工在工位上熬通宵。
来源:娱乐圈小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