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双11大战之际,尽管巅峰之战尚未拉开帷幕,但天猫、京东、抖音、拼多多的抢跑大赛早已如火如荼。最终的战绩数字可预见一定是力图展现美好,但数字背后的隐痛感应该也是实实在在的。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双11大战之际,尽管巅峰之战尚未拉开帷幕,但天猫、京东、抖音、拼多多的抢跑大赛早已如火如荼。最终的战绩数字可预见一定是力图展现美好,但数字背后的隐痛感应该也是实实在在的。
消费变化的大趋势之下,平台种草的号召力已愈发越吃力。曾经依赖头部主播和流量红利驱动的转化模式,如今正面临信任危机——消费者不再轻易为“爆款话术”买单,而是更关注价格是否真实、产品是否可靠、服务是否可持续等等。这种集体性的质疑,表面上看是价格战内卷、促销套路复杂化的结果,而深层根源恰恰在于“信任”这一最基础的品牌资产。
若想把局面扳回来,品牌首先得先放下对“爆款”和“热卖”的执念,回到市场营销里最原始、也最耐用的两个指标:终身价值(CLV)与信用资本(Trust Capital)。即,让消费者持续在你的产品上花多少钱,以及愿意把“信用”长期存进你的品牌银行。
01
从“促销流量函数”切换到“品牌信用函数”
营销传播的流量思维是把获取产品客户当成“一次博弈”的最终结果,即完成从“触达—转化—成交”的闭环,ROI以一个排期、一天、甚至是一个短视频的流量为分母。
流量在互联网平台算法加持下,偏好于即时反馈变现,不仅导致品牌行为越来越短视,也极易引发消费的鸟笼效应。而信用函数更强调“重复博弈”的复利效应,即消费者本次对品牌的传播体验和产品的使用体验旅程决定下一次是否还选你,周而复始,日积月累。
进而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当消费者因种种原因,比如处于一个信息不对称或天然能力弱势的环境而无法通过低成本验证质量时,就会倾向选择“有过往良好信用记录”的产品,毕竟试错的代价是大部分普通消费者不愿承受的。那么这时,每一次品牌体验和产品履约,都在为下一次降低获客成本。简言之,信用积累得越厚,未来需要为促销而购买的流量也就越少。
02
让“促销内容”回归“品牌信号”
经济学里的“信号传递模型”指出,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企业需要传递出“我们不忽悠、不欺骗”或忽悠欺骗的代价极高的某种信号,才能让消费者相信其品质,这种植根于在营销理念和产品信息中的信号既是一种品牌态度,更是一种坚持为消费者而打磨的精神。
比如当下一些冷链品牌,已经开始利用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向消费者提供可验证、可复检、可追溯的商品信息。这些看似枯燥的“数据信号”比剧情化软广更能降低消费者的决策风险,进而提升对品牌的信任感知。
03
用“关系营销”替代“漏斗营销”
转化漏斗营销模型只关心怎么把人一步步的“漏”进来,而关系营销的关注点在于如何把人“留”下来。根据服务主导逻辑(Service-Dominant Logic),消费者是品牌或产品价值的“共同缔造者”,品牌与用户之间是持续且相互的交换服务及反馈,而非一次性交换商品。
把社群做成“共同促进委员会”,诸如邀请用户参与主题活动,参与产品测试、甚至是选品头脑风暴等。每一次参与都在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所有权”,对品牌的信任情感随之沉淀。
04
把“线下场景”当作“高置信度渠道”
线上评价可以刷单、可以充水,而线下体验却涉及真实时间、真实体感,伪造成本高,不仅具备亲身的强感知特征,更是天然具备置信度优势,人类所相信的真实体验经验,是我们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时最坚实的依靠。
零售经济学发现,实体店的“可触及性”能显著降低消费者对质量、质感等不确定性因素的感知,可弥补线上营销所建立的信息化体验而缺乏真实感知的不足。品牌即便不做全渠道,也应保留少量体验触点:快闪店、定期 pop-up、合作零售专柜,让消费者在“可摸、可退、可问”的环境里完成第一次低风险试用,为线上复购提供信任锚点。
05
建立“可审计”的品牌信任财报
现代财务把商誉、专利、品牌列入无形资产,却极少量化“信用”。品牌可以自建“信任资产账本”,诸如复购率、NPS、客诉解决率、公开承诺兑现率、ESG等等,每年由第三方机构审阅并经由有强工信背书的国家权威媒体或专业媒体发布。
消费者看到数字在变好,等于看到在品牌银行存入的“信用利息”在增加;透明化也可将信任从“感觉”变成“可验证资产”,同时反向约束品牌自身。
06
让员工和用户都变成最可信的 KOL
品牌营销早已不是“企业→观众”的单口广播,而是“企业→员工/种子用户→好友→算法→全民”的接力赛。人人即媒体的时代,每个群聊、每条评论、每条短视频、每期播客都是新的“传阅节点”。
一线员工是品牌价值的“活接口”,而用户不仅是品牌价值的“验收官”、“传播站”,更加可能成为品牌的“第二生产线”。谁能在这个接力赛中让第一棒即交出“可信任、可体验、可转述”的真材实料,谁就能在接下来的无限次接力中,收获指数级扩散。
结语:信任是复利,也是壁垒
在信息冗余、注意力碎片的时代,信用资本是最难被复制、也最能产生复利的生产要素。它无法通过单次爆款速成,却能在每一次履约、每一次公开、每一次互动中悄悄累积。当同行还在流量红海里竞价时,拥有高信用余额的品牌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长的周期、更稳的心态穿越需求波动。只要坚持把“可验证的真实”置于“可包装的叙事”之上,时间就会把信任转化为持续增长,而算法终将服务于那些早已赢得人心的名字。
来源:分众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