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12月,一个阴雨连绵的伦敦早晨,下议院预算辩论进入高潮。一名议员拍着讲台低吼:“再给基辅十亿英镑?咱们医院的锅炉都快烧不起煤气!”其余席位爆发出嘈杂议论,古老的木质天花板回荡着不安。
2023年12月,一个阴雨连绵的伦敦早晨,下议院预算辩论进入高潮。一名议员拍着讲台低吼:“再给基辅十亿英镑?咱们医院的锅炉都快烧不起煤气!”其余席位爆发出嘈杂议论,古老的木质天花板回荡着不安。
喧闹之外,百岁高龄的基辛格远在纽约接通视频连线,他的嗓音依旧低沉:“战争若拖至明年冬天,真正脱力的恐怕不是莫斯科,而是伦敦。”一句话让直播瞬间刷屏。世界媒体把焦点重新对准英国——那个二战后屡次在地缘棋盘上下注、却一次次被现实敲打的岛国。
基辛格并非第一次预测俄乌走向。2022年2月冲突爆发时,华府不少智库认为,俄军或许在三个月内逼乌克兰签字;同年夏天,他提醒,美欧若想避免欧洲中心地带再次分裂,需要让谈判早于炮火。可炮火没有停歇,战线从哈尔科夫绵延到赫尔松,欧洲冬季取暖价却节节攀升。
对乌克兰而言,人口是最先露出的短板。联合国数据显示,一年半内有近900万人离境;基辅市区夜里只有一半楼宇亮灯。西方援助再多,也难把远在波兰的青壮年拉回战壕。乌军“春季大反攻”迟迟未达预期,基层指挥官抱怨兵员空缺——这在任何长期战争里都是致命隐患。
目光转向俄罗斯,经济学家统计卢布确有贬值,但能源外汇撑住了财政腰杆。2023年俄石油对印度出口翻番,绕过制裁的大宗船队在地中海外海排队。“单挑北约”固然夸张,可俄方的工业动员和民意承压能力依然高于外界想象。瓦格纳兵变看似动摇克里姆林宫,却并未改变前线补给节奏。
基辛格提出的新观点,核心不是俄乌,而是英国。英国财政部官方数字显示,到2023年第四季度,对乌军援折合51亿美元,列欧洲第一;如果计入训练、情报和后勤支持,实际支出更高。英镑因此承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被推向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最高位。花旗银行预估,这些资金足够给全英国中小学更换五年的免费午餐,但却在顿巴斯的炮声里化为火光。
更棘手的是能源。俄欧管道一停,英国只能把目光投向跨大西洋液化天然气。美国液化气到岸价高出俄管道气近40%,冬季取暖补贴拉爆了财政缺口,也把CPI推到两位数。剑桥街头的咖啡店连锁开始缩短营业时段,“电费比租金贵”成了老板们的口头禅。
经济焦虑很快变成政治焦虑。苏格兰民族党再度提起独立公投议案,北爱尔兰联盟党也在海关边界问题上和政府撕扯。伦敦必须同时支付战争账单、脱欧后遗症和地方自治补贴,财政赤字像雪茄烟雾般向上漂浮,挡住唐宁街的视线。
可英国却难以踩刹车。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让其外交立场高度绑定华盛顿。白宫要求盟友展示意志,伦敦往往第一个举手——波斯湾、巴尔干、伊拉克皆如此。若此刻后退,不仅前期投资付诸东流,更可能被怀疑“意志不坚”,在AUKUS、五眼联盟等框架里丢掉话语权。
还有传统的“大陆均势”思维。伦敦历来担心东欧出现强势陆权国家,俄军若控制黑海北岸,对英国海权是一道新阴影。于是,哪怕国内债台高筑,首相苏纳克仍在基辅街头与泽连斯基合影,承诺“下一个航批次的巡飞弹即将起运”。
俄乌战火看不到终点,乌克兰、俄罗斯、英国各自的损耗曲线仍在上扬。基辛格的预判并非上帝之言,却像茶杯里的一把盐,让本已浑浊的局势味道更加刺喉。若冲突继续拉锯,乌军的兵源、俄军的装备以及英国的财政都将被一层层剥离,只是剥离速度并不对等。到那时,所谓“先被耗干”的名号落在谁头上,也许不仅取决于坦克数量,更取决于一国社会能容忍怎样的缺口。
来源:红色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