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自己“偶尔摆烂”:不用时刻紧绷,休息也是前进的一部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4:49 1

摘要:前阵子整理手机相册,翻到一张去年的照片:周末的下午,我窝在沙发里,茶几上堆着没洗的碗,电脑里是没写完的方案,却抱着零食刷了一下午综艺。当时的我没觉得放松,反而满是焦虑,总想着“别人都在加班赶进度,你怎么能浪费时间”——直到晚上关掉视频,看着没完成的工作,心里只

前阵子整理手机相册,翻到一张去年的照片:周末的下午,我窝在沙发里,茶几上堆着没洗的碗,电脑里是没写完的方案,却抱着零食刷了一下午综艺。当时的我没觉得放松,反而满是焦虑,总想着“别人都在加班赶进度,你怎么能浪费时间”——直到晚上关掉视频,看着没完成的工作,心里只剩“摆烂了还没爽到,反而更累”的纠结。

后来才慢慢明白,我们总把“摆烂”当成洪水猛兽,觉得一停下来就是偷懒、是退步,却忘了:就像弦绷太久会断,人绷太久也会垮。偶尔的“摆烂”不是放弃,而是给紧绷的生活松松弦,让我们有力气走更远的路。

别被“必须一直努力”的执念绑架

我曾有过一段“不敢停”的日子:每天定6个闹钟,早上赶最早的地铁去公司,午休时边吃饭边改方案,晚上回家还要学2小时网课,就连周末都排满了线下活动——那时的我总怕“一休息,就被别人超过”,可越逼自己,状态越差:写方案时频频走神,记笔记时脑子像灌了铅,甚至因为长期睡眠不足,体检时查出了好几项指标异常。

直到有次加班到凌晨,对着电脑屏幕突然哭了:我到底在急什么?难道停下来半天,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吗?那天我没再硬撑,关掉电脑睡了个天昏地暗,醒来后反而觉得脑子清醒了不少,之前卡了很久的方案思路,也突然有了头绪。

其实,“一直努力”从来不是衡量优秀的标准,“可持续的努力”才是。就像跑步,没人能一直冲刺,适当放慢速度调整呼吸,才能跑得更稳、更远。那些总把“不能停”挂在嘴边的人,往往不是真的效率高,而是被“焦虑”推着走——怕落后、怕被淘汰,却忘了:身体和精力是努力的基础,把基础耗垮了,再想前进也没了力气。

真正的“摆烂”,是“主动休息”而非“被动躺平”

有人可能会说:“我也想偶尔摆烂,但一停下来就心慌,总觉得在浪费时间。”其实,问题不在于“摆烂”本身,而在于我们把“摆烂”当成了“破罐子破摔”——要么硬撑着不休息,要么一休息就彻底放纵,最后反而更焦虑。

真正有用的“偶尔摆烂”,是“主动选择的休息”:不是放弃所有事躺平,而是有节奏地给自己“留白时间”。比如我现在会每周留半天“无目的时间”:不看工作消息,不计划要做什么,可能是窝在沙发上看一部老电影,可能是去楼下公园漫无目的地散步,也可能是睡个长长的午觉——这段时间里,我不用想“有没有意义”“会不会浪费时间”,只需要跟着自己的感受走。

慢慢发现,这种“主动摆烂”反而能帮我充能:半天的放松后,再回到工作中,思路会更清晰;不用时刻盯着“要进步”,反而能更从容地应对生活里的小事。就像给手机充电,你得先拔掉插头,它才能蓄满电再工作——人也一样,得先允许自己停下来,才能攒够力气再出发。

记住:休息不是“前进的对立面”,而是“前进的一部分”

我们总觉得“休息”和“前进”是矛盾的,好像一休息,就是在拖后腿。但其实,没有谁能一直保持高强度的状态,那些看起来“永远在进步”的人,不过是懂得“在该努力时专注,在该休息时放松”。

就像农民种地,不会一直播种施肥,也需要留出“休耕期”,让土地恢复肥力;就像作家写作,不会一直盯着稿纸,也需要偶尔放空,让灵感慢慢沉淀。人也是一样,偶尔的“摆烂”不是偷懒,而是给身心“休耕”的时间,让我们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现在的我,不会再因为“下午没工作”而焦虑,也不会因为“周末没学习”而自责。我知道,偶尔窝在沙发里刷综艺不是浪费时间,偶尔不想早起赖床也不是堕落——这些看似“不努力”的时刻,都是在帮我调整状态,让我能在下一次努力时,更有底气、更有力量。

所以,如果此刻的你觉得累了,不妨试着放下“必须一直努力”的执念,允许自己“偶尔摆烂”:不用急着追赶别人,不用怕浪费时间,就好好休息一会儿。

你要知道,暂时的停下,不是后退,而是为了接下来能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溶洞里的探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