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北乡村到欧洲校园 一双绣针架起文化之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3:53 1

摘要:在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大学的教室里,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卢有霞看着一群师生握着绣针认真创作,指尖不自觉摩挲着口袋里的旧物——那是她的姥姥生前留下的绣花鞋垫,细密的缠枝莲纹样,藏着她与传统刺绣最深的羁绊。

在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大学的教室里,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卢有霞看着一群师生握着绣针认真创作,指尖不自觉摩挲着口袋里的旧物——那是她的姥姥生前留下的绣花鞋垫,细密的缠枝莲纹样,藏着她与传统刺绣最深的羁绊。

谁也没想到,这双来自川北深山的鞋垫,竟成了开启一场跨国文化交流的钥匙。

一盏灯,一双鞋,一颗传承心

“姥姥,您看,我让世界看到了传统刺绣的美。”

童年的夜晚,总映着姥姥灯下刺绣的身影。碎布拼的鞋垫、素布绣的枕套,牡丹配石榴是“富贵多子”,喜鹊登梅是“喜上眉梢”,那些带着温度的绣品,是卢有霞最早的“非遗启蒙”。

2023年,一次学科讨论会上,卢有霞提出英语服务非遗的想法。当她第一次走进广元麻柳乡的刺绣传习所,满室绣品瞬间唤醒记忆——传习所里的“五谷丰登”纹样,和姥姥背扇上的图案有异曲同工之妙,传承人张菊花飞针走线的模样,像极了记忆里姥姥专注的神情。

“原来姥姥的手艺,是传承三百年的国家级非遗。”可张菊花的一句话让她心头一紧:“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恰逢准备海外读博深造,一个念头在她心中越发清晰:“我要把麻柳刺绣带到国外,让姥姥的手艺以另一种方式‘活’下去!”

三年攻坚,让川北非遗走出国门

然而,麻柳刺绣的学术资料寥寥无几,外文介绍更是空白。作为省级非遗传承创新平台成员,卢有霞一头扎进传习所,从穿针引线学起,纹样寓意、针法诀窍记满了笔记本,还拍成了视频反复琢磨。

为了精准翻译专业术语,她翻遍民俗文献、请教语言专家,把“挑花架”译成“传统网格刺绣法”,将“锁边绣”转化为“立体锁边工艺”。她还带领团队申报课题、发表论文,用专业力量为麻柳刺绣“正名”,更带着留学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开展文化体验活动,拿下省级短视频大赛一等奖。

那段时间,她每天修改材料到深夜,通过学习获得保加利亚语B2证书,八次调整活动流程,还特意将麻柳刺绣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结合。她还从国内带来高职学生设计的创新绣品——印着刺绣纹样的笔记本、帆布包,用实力证明:这不是陈旧古董,而是能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符号。

一针一线,编织文明共鸣

“这和十字绣有什么区别?”面对外国师生对麻柳刺绣一无所知的现状,卢有霞现场演示“沉浸式对比体验”:“十字绣只有一种交叉针法,而麻柳刺绣有12种基础针法,‘挑花隔一线挑一线,锁边能让纹样立体起来’。” 彩线在她手中翻飞,一朵鲜活的小花瞬间成型。语言系教师Taya忍不住触摸绣品:“原来中国刺绣这么精美!”

为了让体验更顺畅,卢有霞还提前备好英保双语讲解。学生Maria刚开始总扎到手、打线结,可当绣出月光下的小玉兔时,兴奋地跳起来用中文大喊:“我做到了!以后一定要去四川看看!”

活动结束时,师生们捧着自己的作品爱不释手。还有学生把绣品发到社交平台:“这是中国老师教我的手艺,是最特别的礼物!”

让非遗在碰撞中焕发新活力

这次跨国交流,不仅让麻柳刺绣在欧洲校园绽放光彩,更给非遗传承带来新启发。

未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依托麻柳刺绣传承创新平台,联动动漫、设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开展“非遗+文创”“非遗+国际交流”项目,让更多对非遗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设计、讲解、营销全环节,培养更多“懂技艺、会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卢有霞也计划搭建长期交流机制,把保加利亚传统手工艺引入国内,让中外技艺在碰撞中焕发新活力。(张伟)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