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邮政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626.8亿件,同比增长16.1%,行业收入约1.2万亿元,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更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占比持续上升,陕西、宁夏、新疆等地增速超过30%,喀什等节点城市通过航空邮路、铁路
国家邮政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626.8亿件,同比增长16.1%,行业收入约1.2万亿元,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更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占比持续上升,陕西、宁夏、新疆等地增速超过30%,喀什等节点城市通过航空邮路、铁路班列等模式创新加快融入全国物流大网络。一个个不断奔跑的“小包裹”,折射出消费需求回暖、区域经济版图重塑以及邮政快递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清晰轨迹。
从“量”看势:快递高位稳增,服务消费与经济“双升级”
国家邮政局公布的运行情况显示,前10个月,全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626.8亿件,同比增长16.1%;快递业务收入约1.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仅10月份快递业务量就达到176亿件,同比增幅接近8%。
在高基数基础上保持两位数增速,说明快递业在经历多年快速扩张后,并未“见顶回落”,而是在更注重质量和结构优化的前提下继续稳步增长。从结构看,异地快递仍是主力,1—10月业务量累计完成1461.2亿件,同比增长17.6%,占比进一步提升,意味着跨区域商品流通保持活跃,全国产业与消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快递业务的变化,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电商平台创新密切相关。今年“双11”期间(10月21日至11月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快递包裹139.38亿件,日均揽收量为日常的1.18倍,旺季单日业务量峰值达到7.77亿件,再次刷新纪录,显示线上消费活力持续释放。
1626.8亿件“小包裹”是“促消费、稳民生”的重要注脚:一端连着工厂车间、直播间货架,一端连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成为观察中国经济运行温度的一扇窗口。
从“格局”看变:中西部占比提升,区域发展更趋均衡
与以往“东部一枝独秀”不同,本次数据中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中西部地区的快递业务占比明显上升。统计显示,1—10月,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占比分别为70.9%、19.7%和9.4%。与去年同期相比,中部地区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6个百分点。
占比的变化背后,是增速的差异。陕西、宁夏、新疆等地快递业务量增速超过3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快递企业在这些地区加大分拨中心、智能仓储、冷链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延伸服务触角,与当地制造业、农产品上行、电商直播等业态形成联动,推动业务规模快速扩张。
从需求端看,中西部地区居民线上消费习惯持续养成,手机下单、快递到家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从供给端看,部分电商平台和品牌商将仓储、客服、售后等环节布局到内陆,以更接近消费者、降低综合成本。邮政快递网络的完善,使得中西部不再只是“收件地”,而是逐步成长为承接全国订单、向四周辐射的物流节点。
这一趋势与近几年持续推进的“快递进村”密切相关。经济日报评论指出,打通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让快递真正进村、进屯、进社区,有助于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释放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让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拥有更大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从“模式”看新:喀什样本折射多式联运与技术升级
在区域变化中,新疆尤其引人注目。今年前10个月,新疆快递业务量增速超过30%,其中喀什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喀什邮政近年来陆续开通9条直达航空邮路,连接上海、郑州、广州、北京、杭州等城市,大幅压缩了与东中部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
更具创新性的是快递企业与铁路部门共同探索的“前置仓+铁路干线班列+两端集配”新模式:在生产厂区或产业园区设置前置仓,货物在源头就完成打包装箱,直接通过集装箱上铁路干线班列,中途减少多次分拨转运;抵达目的地城市后,再由当地网点完成末端集配,实现“一站式”直达。
实践表明,这种多式联运的组合在新疆等长距离运输场景中优势明显:整体运输时效提升约10%,相较传统公路运输,综合物流成本可降低近30%,在提升消费者体验的同时,也为企业预留了更多价格空间和盈利空间。
类似探索并非个案。国家邮政局发布的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显示,进入10月后,快递业逐步步入业务旺季,企业通过加密干线班列、优化中转组织、提升自动化分拣能力等方式提高整体网络运行效率,与电商平台的协同化程度明显增强,为旺季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政策”看支撑:民生导向与高质量发展同向发力
快递业务量和结构的变化,并非单一市场行为,更离不开政策的持续引导和制度供给。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将邮政快递业纳入稳增长、稳就业、保民生的政策体系,从培育现代物流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寄递体系,到推动绿色包装、促进多式联运等,都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方向。
一方面,政策强调“让快递更好服务居民日常生活”,鼓励企业在社区、乡镇完善末端网点布局,推进快递进村、快递进厂,为农产品出村进城、工业品下乡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另一方面,又要求行业提高智能化、集约化水平,推动干线运力向铁路、航空等更高效、更绿色方式倾斜,降低社会综合物流成本。
在这样的导向下,企业不再单纯追求“多少件”,而是更加重视时效稳定、服务质量、绿色低碳等综合指标。中西部快递业务比重的提升,喀什等地多式联运模式的涌现,正是邮政快递业围绕国家战略主动布局的具体体现。
从“小包裹”看“大循环”:释放潜力、拓展空间
从全国来看,快递业已经成为连接生产和消费、联通城乡和区域、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基础性行业。前10个月的1626.8亿件快递,既记录了居民对更丰富商品、更便捷服务的需求,也见证了产业链供应链在复杂环境下保持韧性和活力的努力。
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新一轮促消费政策落地、农村电商和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快递业仍有不小的发展空间。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快递网络越织越密,意味着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机会越多,从农产品上行、特色产业集聚,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都有望在“包裹流动”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从这个意义上看,快递业务量的持续攀升,不只是简单的“件数增加”,更是我国经济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区域发展更趋均衡、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完善的生动注脚。如何继续把“小包裹”这件民生“小事”办好、做精、做优,让其更好服务居民生活、支撑实体经济,将是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回答的一道“必答题”。
来源:视讯中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