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1月14日,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对着记者撂下狠话,下周就要起诉英国广播公司,索赔金额直奔10到50亿美元。
2024年11月14日,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对着记者撂下狠话,下周就要起诉英国广播公司,索赔金额直奔10到50亿美元。
能让这位刚当选的美国总统如此大动肝火,事儿肯定不算小。
这一切的源头,都要追溯到一个多月前BBC播出的那部大选预热纪录片。
那是10月28日,为了给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造势,BBC推出了一部回顾2021年国会山暴乱的纪录片。
片中一段特朗普的演讲片段,画面里,特朗普对着支持者喊着“我将在那里与你们共同战斗、竭尽全力战斗”,话音刚落,镜头就切到了暴乱分子涌向国会山的画面。
不明真相的观众看完,大概率都会觉得是特朗普在煽动暴力。
本来想以为这就是演讲的完整语境,但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英国媒体很快曝光,这段画面是硬生生拼接出来的“缝合怪”。
特朗普的原话其实是“在场的诸位很快就将前往国会大厦,以和平、爱国的方式让他们听到你们的声音”。
而那句被拿来大做文章的“竭尽全力战斗”,和前面的话相隔了将近一个小时。
那会儿特朗普聊的是2020年选举日的事情,跟国会山抗议压根不沾边。
如此看来,BBC这波操作哪里是精简内容,分明是在炮制虚假信息误导观众。
事件发酵后,特朗普的律师团队很快就给BBC发了函,要求撤回相关内容、公开致歉,还得赔偿至少10亿美元。
面对压力,BBC倒是很快有了回应,发表声明承认纪录片剪辑造成了错误印象,承诺不再重播这部片子。
更严重的是,BBC总裁蒂姆・戴维和新闻部门首席执行官黛博拉・特内斯直接引咎辞职了。
本以为事情会朝着和解的方向发展,没想到BBC在赔偿问题上态度强硬。
他们给出了三个拒赔理由,每个都挺让人费解的。
第一个说涉事纪录片只在英国播出,没在美国播。
但现在网络传播这么发达,一部纪录片的影响范围哪里是国界能限制的?第二个理由更离谱,说特朗普顺利当选了总统,没造成实际损害。
难道只有影响选举结果才算损害?公众人物的名誉就这么不值钱吗?
第三个理由称剪辑不是出于恶意,只是为了精简内容,而且节目里也有支持特朗普的声音。
恶意与否不能只看说辞,实际造成的误导效果摆在这里,这可不是一句“非恶意”就能一笔带过的。
特朗普显然也不吃BBC这套,11月14日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对方行为十分恶劣。
他说自己有义务和BBC对抗,要是不采取行动,类似的事情还会发生在别人身上。
特朗普这话倒是有几分道理,不管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人,都不该被媒体恶意剪辑泼脏水。
而且BBC作为全球知名的公共广播公司,本应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底线,可这次的操作实在让人失望。
其实BBC这次的公信力危机,并非偶然。
这些年BBC已经不是第一次陷入虚假报道的争议了,之前就有过关于冲突地区的不实报道,还有数据造假的情况被曝光。
作为靠公信力立足的媒体,一次次突破伦理底线,迟早会被观众抛弃。
媒体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这种自由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所谓的“精简内容”,绝对不能以改变原意、误导观众为代价。
这起事件背后,还藏着政治与媒体的复杂博弈。
2024年美国大选期间,主流媒体对特朗普的报道倾向本就存在争议。
BBC选择在这个节点播出经过剪辑的纪录片,很难让人不联想到背后的政治考量。
特朗普一直以来都和不少主流媒体关系紧张,多次指控CNN、《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发布假新闻。
这次和BBC的正面硬刚,或许也是他对媒体偏见的一次集中反击。
对于我们普通观众来说,这起事件也给大家提了个醒。
现在信息传播越来越快,各种经过剪辑的视频、断章取义的报道层出不穷。
我们该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辨别真实?其实方法并不复杂,遇到有争议的内容,多找几个信源交叉验证,尽量去看完整的原始视频或原文。
不要轻易被带节奏,更不要仅凭一段片段就下结论。
毕竟,眼见不一定为实,经过加工的“真相”往往比谎言更有迷惑性。
特朗普起诉BBC的诉讼大战才刚刚拉开序幕,这场高达50亿美元的索赔最终能否成功,目前还不好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起事件会让更多媒体意识到,真实才是新闻的生命线。
恶意剪辑或许能换来一时的流量和关注度,但最终只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媒体和政治人物之间的制衡关系很重要,媒体需要监督权力,政治人物也需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但这种制衡必须在法律和伦理的框架内进行。
希望这次的事件能成为一个契机,推动媒体行业建立更严格的剪辑规范,也让公众的媒介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来源:曦言说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