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气温骤降,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是一场隐形的“代谢考验”。冷空气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身体为了保温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使肝脏分解糖原、释放葡萄糖,让血糖在不知不觉中上升。
气温骤降,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是一场隐形的“代谢考验”。冷空气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身体为了保温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使肝脏分解糖原、释放葡萄糖,让血糖在不知不觉中上升。
研究显示,冬季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较秋季高出15%,尤其是早晨空腹血糖,波峰往往出现在降温后的第二天清晨。
血糖忽高忽低就像电线老化时闪烁的灯泡,时间一长,神经、血管、眼睛、肾脏都会受到慢性“电击”。因此,医生常在冬季叮嘱一句简单又关键的话:降温后,糖友要记住“八不吃”。
第一个“不吃”,是不吃冷硬主食。冷饭、凉馒头表面看似无害,但其中的淀粉在降温过程中结晶重排,形成所谓的抗性淀粉,这种结构更难被消化吸收,容易延后血糖上升的时间,使监测结果失真,甚至导致夜间血糖下降。
2023年《中华糖尿病杂志》一项涉及1458例患者的研究发现,进食冷主食人群的夜间低血糖风险提高约27%。建议冬季主食现蒸现吃,温度以入口舒适为宜,避免隔夜回锅饭。
第二个“不吃”,是不吃熬得过头的汤粥。很多患者以为稀饭更适合糖尿病,实际上,长期高温熬煮会让淀粉分子链断裂,升糖指数接近纯葡萄糖水平。就像用搅拌机把玉米打成糊那样,消化吸收几乎是瞬间完成的。
广东地区一项2022年的社区干预调查显示,坚持每天食粥的糖友,餐后两小时血糖平均高出对照组2.3毫摩尔每升。若想喝粥,可加入粗粮或豆类,用高压锅短时间蒸煮,增加颗粒感,延缓消化速度。
第三个“不吃”,是不吃甜味水果干与果汁。冬天果品少,不少人以为用水果干补营养更安全。然而,果干在脱水过程中糖分浓缩,一小把葡萄干等于三份葡萄的糖量。果汁更甚,纤维素被彻底破坏,糖分吸收速度堪比白砂糖水。
2024年《临床营养》的一项对比实验中,饮用鲜榨橙汁者餐后血糖上升速度是吃整橙的1.9倍。医生更推荐新鲜水果切小块,一次半掌心量,餐后半小时食用。
第四个“不吃”,是不吃油炸坚果与蜜饯。油脂和糖分的结合是“慢性代谢的隐形陷阱”。油炸让脂肪酸氧化,残留产物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使身体对降糖信号“反应迟钝”。
蜜饯则添加糖浆、山梨酸钾等防腐剂,对肠道菌群平衡有一定干扰。实验数据显示,高油高糖零食摄入8周后,肠道有益菌数量下降约三成,血糖波动明显扩大。若喜食坚果,可选原味烘干,每次一小撮,约20克,以掌心覆盖为度。
第五个“不吃”,是不吃咸菜、腊肠、火腿等高盐食物。盐和糖并非对立,而是联手损伤血管的“搭档”。钠离子过多会让血压升高,相当于水管系统被过度加压,血管壁变厚、弹性下降,糖代谢难以顺畅进行。
2022年《中华高血压杂志》的多中心数据指出,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中,钠摄入量每增加一克,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升高0.05个百分点。控糖同时控盐,是冬季稳定血糖的关键。
第六个“不吃”,是不吃夜宵。夜间进食会打乱胰岛素分泌节律,尤其在寒冷天气下,身体代谢减缓,热量堆积更明显。夜宵后血糖高峰常延迟至凌晨,容易出现晨起空腹血糖异常。
北京协和医院在2023年对120名患者的连续血糖监测显示,夜宵习惯者的夜间平均血糖比无夜宵组高出1.6毫摩尔每升。医生建议,若睡前轻饿,可饮用少量温牛奶或无糖酸奶,既能稳定血糖,也能促进睡眠。
第七个“不吃”,是不吃自制热饮加糖版本。冬季流行姜茶、红枣水、蜂蜜柠檬水等“暖身饮品”,但常有人不自觉加糖调味,一杯热饮的糖分往往超出三块方糖。
热环境促进血管扩张,使糖分吸收更快,就像打开增压阀让水流迅猛冲出。长期饮用,会干扰血糖稳定和体重管理。医生建议用桂圆、枸杞、小量红枣替代糖类作调味,既可暖胃也不突升血糖。
第八个“不吃”,是不吃过多“健康”代餐。代餐粉、代糖糕点虽然声称“低糖低脂”,但不少产品添加难消化碳水或高甜度糖醇,容易在肠道发酵产气,干扰血糖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024年《中华临床营养杂志》指出,长期高糖醇摄入人群的肠胀气、腹泻发生率约为普通人的2.5倍,还可能误导血糖判断。真正的饮食控制应以天然食材为基础,少加工、少调味、少过度替代。
寒冷不仅诱发食欲,还影响荷尔蒙分泌。冬季血清素水平下降,人更容易产生吃甜食的冲动,这是身体试图用糖分来“修复情绪”。但这种短暂快感背后,是胰岛负荷的增加和血糖代偿性上升。
医生常建议,出现此类饥饿感时,不妨起身活动几分钟,用轻微运动刺激多巴胺分泌,抵消这种虚假饥饿。步行五分钟可明显平稳血糖曲线,已有2023年国内随机对照实验印证。
若要降温季血糖平稳一整天,饮食只是关键一环。监测的频率也需随气温变化而调整。血糖监测如同汽车仪表盘,冷天时要更频繁观测。
建议空腹、餐后两小时、睡前各检测一次,连续三天建立波动曲线,可清晰看到不同食物的影响趋势。若发现餐后血糖持续高于10毫摩尔每升,应优先复盘饮食结构而非急于调整药量。
此外,晨起血糖上升明显并非都是饮食问题。有研究发现,冬季人体皮质醇分泌提前,对糖友而言,这是一种“生理性早高”。避免空腹锻炼、延后早餐时间、保证睡前血糖不低,都是有效的日常调整。可以把这理解为调节“恒温器”的三步法——避免急冷、避免空腹、避免延迟进食。
饮食控制不是禁欲,而是与身体协商。糖尿病并非惩罚,而是一种慢性提醒,提醒我们重建与食物的关系。当身体因寒冷而蜷缩自保时,食物的温度、质地、节奏便成为疗愈的语言。控制的本意,是为了自由地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09):801-841.
[2]李慧,周立行.不同季节血糖波动与代谢应激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3):215-220.
[3]王珂,赵宇.膳食结构与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干预研究[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4,32(06):451-458.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人初无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