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息一传开,人心一下子悬起来。有人说俄军正往扎波罗热方向压过去,有人说顿巴斯的炮声没停,谁也说不准下一个响点落在哪条街。
那天夜里,哈尔科夫的北边突然亮起一片火光,很多人被惊醒,还以为电力公司出事,后来才知道那是导弹。
消息一传开,人心一下子悬起来。有人说俄军正往扎波罗热方向压过去,有人说顿巴斯的炮声没停,谁也说不准下一个响点落在哪条街。
一位乌军侦察营指挥官没撑住,在前线被“匕首”导弹带走,身边的通讯设备也跟着报废。营地里原本忙碌的无线电,此后忽然安静,听不见平时那阵杂音。
乌方紧急调人修复,却发现背后支撑的网络节点已经被俄方打穿,几条光纤干脆化成了灰。指挥链像断了电的灯泡,只能靠备用电台断断续续呼叫。
基辅方面赶紧向欧美要新的防空系统,重点点名“爱国者”,还提出一起造无人机。外交团队往返布鲁塞尔和华盛顿,行李箱里全是项目书。
欧洲听见这番请求,开会的声音此起彼伏。部分国家拍板说给,可是预算审议拖得很久;另一部分国家则担心局势越拖越大,嘴上没拒绝,动作却很慢。
冬季逼近,乌克兰必须保证天然气不断。于是又跟希腊谈成了补充合同,合同签完那天,能源部长只说了一句“先保温度”,再没多话。
与此俄军的打击面向后方展开,不再局限火线。变电站、油库、桥梁,凡是能影响补给的节点都上了清单。乌克兰夜间的警报声,隔几小时就要响一次。
有人观察到,俄军电子战车开到离前线不到三十公里的位置,目标是压制乌方无人机的信号回传。屏幕上原本清晰的影像忽然出现雪花,操控手不得不放弃攻击机会。
乌克兰工厂里,技术员正在把西方拆解的零件拼成样机。他们希望年底前能让国产无人机空中盘旋一小时以上,这样就能主动侦察,而不是被动等待情报。
后方民众的日子也被搅乱。能源价格抬头,集市里的鸡蛋都跟着涨。有人抱怨工资赶不上通胀,也有人干脆自己种菜,准备过冬。
欧洲市场同样受累,天然气期货忽高忽低,餐厅的电费预算一次次改。银行分析员说看不懂走势,却仍要给客户写报告。
再往外看,海运粮食的保险费涨了,小麦到港晚点就得改口岸。一位船长连夜掉头,只为避开黑海的高风险航道。
俄方手里资源充足,继续调集火炮和补给;乌方靠技术与外援硬撑,谁也不肯先收手。战线像橡皮筋,被拉得越来越长,却始终没断。
电子战之外,心理手段也上阵。乌克兰电视台突然插播俄语喊话,字幕声称已“锁定关键目标”。台里工程师忙了半夜,才清掉那段混进来的信号。
俄军在国内加密重要设施的防空圈,防止乌方远程打击。雷达阵列换了新频段,连夜调试,护卫队押送备用部件,不敢出一点差错。
不少欧洲政治人物私下里对媒体透露,他们支持乌克兰,但也要顾自家能源账单。一句“平衡”说了很多次,却始终没有统一算法。
与此乌军工的试验场迎来了第一架完全国产的察打一体无人机。测试员按下开关,它在阴天里慢慢升起,旁边的人握拳,但没有喊声。
基辅依然在催欧美释放资金,希望把防空网络织得更密。财政官员说,再拖,天空的漏洞只会更多。
俄军那边,也不满足于眼下的推进,想要彻底切断乌方后勤。装甲车队在泥地里推进,补给车辆随后跟上,履带留下深深的印子。
顿巴斯地区,挖掘机昼夜加固阵地,工兵把废旧铁轨焊成障碍。有人感叹,这里原是耕地,如今却成了一道道壕沟。
乌克兰的年轻工程师拿着三维建模文件,向西方专家请教如何改进发动机。线上会议挤在午夜,只因对方白天要处理本国事务。
俄方情报部门则放出消息说已掌握乌军高层行踪,媒体立刻跟进,标题用上“斩首”两个字。乌克兰随即提升安全级别,部分高官低调外出。
当夜,基辅政府一号楼灯火通明,直升机发动机声在屋顶短暂停留,再离开。第二天早上,只剩空旷的降落点。
欧洲社交平台上,人们用各国语言讨论停火、和谈,也有人呼吁进一步援助。帖子往往在数小时内就沉下去,被更新的前线消息冲走。
俄乌冲突对全球治理的冲击仍在外延。不同地区开始重新审查防御体系,会议上出现更多关于供应链安全的话题。
在这场拉锯中,双方都想等对方犯错。军事记者说前线像棋局,子力不断被交换,谁也不敢轻率弃子。
乌克兰的无人机流水线还没完全跑顺,零件供应以及技术保密都是难题;俄方进攻节奏则因补给线拉长而反复调整。
就这样,进攻、求援、补给、修复,几条线同时展开,每一步都牵出新问题,没有一件事能在白天解决完。夜幕低垂,战场的灯与影不停更替,谁也不知道下一束光会投在哪扇窗。
来源:老武故事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