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考来考去,圆这个知识点,几乎是必考!少则一两道小题,多则直接上压轴大题。
每年考来考去,圆这个知识点,几乎是必考!少则一两道小题,多则直接上压轴大题。
今天我就把中考圆题的7大高频考点和解题口诀全掏出来,全是实战经验,没有一句虚的。
家长赶紧点赞收藏,转给孩子看,尤其是初三的,现在开始背条件、练题型,至少能提15分!
题干里只要出现“弦长”两个字,别犹豫,立刻画辅助线:过圆心作弦的垂线!
记住一句话: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也平分它所对的弧。
这是圆里最基础、也最常用的定理,叫“垂径定理”。
举个例子:
题目说AB是圆的一条弦,OD⊥AB于点D,那你就知道:AD = DB,弧AC = 弧BC。
这个条件一用上,很多长度、角度关系就出来了。
实战提醒:
很多孩子做题时死盯着已知长度,不会联想“平分”这个隐藏结论。
一看到“弦”+“垂直”,马上反应“平分”,这是条件反射级别的知识点!
这是中考最爱挖的“隐藏条件”!
题干里说“AB是直径”,哪怕没图,你也得在脑子里“自动补一句”: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点C在圆上,连接AC、BC,那么∠ACB = 90°!
这个结论太猛了,直接给你造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后面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相似全都能用上。
经典题型:
“已知AB是直径,点C在圆上,求∠ACB”——不用算,直接写90°!
或者“求某边长”,你先连AC、BC,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解。
家长提醒孩子:
做圆题,第一件事就是找有没有“直径”!
有直径,就找圆周角;有圆周角,就往直角三角形上靠!
题干里说“弧AB = 弧CD”,别光看弧,你要马上想到:
它们对应的圆心角相等,对应的圆周角也相等!
比如:
弧AB = 弧CD → ∠AOB = ∠COD(圆心角)
→ ∠ACB = ∠CBD(圆周角)
这个结论在证明角相等、三角形全等、相似时特别好用。
很多孩子卡在“怎么证这两个角相等”,其实题干早就给了“弧相等”这个钥匙,就是没拿起来。
实战技巧:
看到“弧长相等”“弧的度数相同”“等弧”这些词,马上在草稿纸上写两行:
“弧等 → 圆心角等 → 圆周角等”
然后去找对应的角,十有八九能打通思路。
题干里出现“四边形ABCD内接于圆”,别犹豫,马上写:对角互补!
也就是说:
∠A + ∠C = 180°
∠B + ∠D = 180°
这个结论太好用了!
比如告诉你∠A = 100°,那∠C一定是80°;
或者告诉你∠B = 70°,那∠D就是110°。
更狠的是:外角等于内对角!
比如∠DCE是外角,那它就等于∠A。
很多压轴题就靠这个点“破局”,孩子要是不知道,直接卡住。
提醒:
这不是“可能成立”,是一定成立!
只要是圆内接四边形,这性质闭眼用,不怕错。
这是中考圆题的“黄金口诀”!
见到切线,第一反应:连接圆心和切点,得到半径!
因为: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也就是说,你一连,就得到一个90°的直角!
而且,两个半径一连,往往构成等腰三角形(因为半径相等),
等腰三角形就用“三线合一”:高、中线、角平分线合一。
经典套路:
题目说“PA是切线,A是切点,OA是半径”,那你马上知道:∠OAP = 90°。
再结合其他条件,比如等腰、相似、勾股,问题就解开了。
学生常犯错误:
看到切线,死盯着切线本身,不会连半径。
结果思路卡住,白白丢分。
记住:切线是“信号弹”,连半径才是“开锁钥匙”!
6. 求线段比值?想都不用想:证相似!
中考里,但凡题目问“求线段比”“证明比例式”“求某边是另一边的几倍”,
99%都要走“三角形相似”这条路!
怎么操作?
第一步:找两条线段分别在哪两个三角形里。
第二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第三步:利用“对应边成比例”写出比值。
关键技巧:
相似的判定就三个:
- 两角对应相等(AA)
-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SAS)
- 三边成比例(SSS)
圆题里最常用的是AA,因为圆里角的关系特别多:
圆周角、圆心角、对角互补、外角等于内对角……
随便两个角一等,相似就成了。
提醒孩子:
别一上来就设未知数列方程,那是最笨的办法。
先看能不能用相似,又快又准!
这是几何题的“底层逻辑”!
很多孩子死磕“怎么证这两条边相等”,结果绕半天。
记住:在圆里,边的关系往往由角决定!
你想证AB = CD,别直接比边,先看它们对应的角:
是不是对等弧?是不是圆周角相等?是不是等腰三角形?
更狠的是“倒角”——
就是通过一系列等量代换,把一个角“转移”到另一个位置。
比如:∠A = ∠B,∠B = ∠C,所以∠A = ∠C。
圆里倒角特别方便:
等弧对等角、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外角等于内对角……
把这些当“工具包”,一个一个套,角一等,边就等,三角形就全等或相似。
实战口诀:
求边想角,求角想弧,有弧就有角,有角就能倒!
我教了这么多年数学,发现一个真相:
中考圆题,考的不是智商,是熟练度!
只要你记住这7个条件,看到关键词马上反应出对应结论,
90%的题都能找到突破口。
建议家长让孩子:
✅ 把这7条打印出来,贴在书桌前
✅ 每天默念一遍,形成肌肉记忆
✅ 找10道真题,专门练“找条件→用结论”这个过程
坚持一周,你会发现:
以前看不懂的题,现在一眼就能看出“题眼”;
以前要算半天的,现在两三步就解出来了。
中考数学,拼的就是谁更懂“套路”。
这些不是捷径,是经验,是无数学生用分数换来的真东西。
转发给你身边有初三孩子的家长,
少走弯路,多拿分数,这个冬天,咱们一起冲重点高中!
来源:启智教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