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生动细节和感人故事,“时代轻骑兵”还能做什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2:57 1

摘要:报告文学,诞生于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历来被誉为“时代轻骑兵”。昨天举行的上海报告文学创作会议上,创作者、研究者与组织者共同回望这一文体在上海的百年波澜,审视当下的创作实践,勾画前行的航向。

报告文学,诞生于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历来被誉为“时代轻骑兵”。昨天举行的上海报告文学创作会议上,创作者、研究者与组织者共同回望这一文体在上海的百年波澜,审视当下的创作实践,勾画前行的航向。

夏衍的《包身工》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

一个月前,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新时代以来第一次以中国作家协会的名义召开的全国性报告文学创作专门会议,对新时代报告文学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上海的报告文学书写,几乎与中国该文体的发展同步。20世纪30年代,夏衍的《包身工》,以其深刻的现实关怀与文学力量,奠定了这一文体成熟的基石。彼时,上海作为思想文化的汇聚之地,成为了报告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中心舞台。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作家将笔触伸向火热的建设现场与保家卫国的前线,一批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作品屡获全国殊荣,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持续发出响亮的“上海声音”。

上海作协党组书记马文运介绍,步入新时代,为追溯红色血脉而精心培育的“红色起点”系列,以文学之光烛照历史深处,为革命叙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聚焦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日新月异的变革,《上海报告》等作品全景式记录了城市发展的铿锵步伐;而从临港新片区的“大国工匠”,到“一江一河”的滨水蝶变,报告文学的触角深入城市肌理。一本本沉甸甸的作品,一份份电子刊物上的鲜活记录,共同构成了上海报告文学郁郁葱葱的当代风景。上海作协持续为报告文学创作开辟园地——从厚重的红色纪实系列,到组织作家深入各行各业的采风创作;从资助长篇报告的潜心打磨,到《纪实文学》电子杂志这片包容的发表土壤。这些举措的意义,或许远超出创作本身。

真实的获取,从来不易。作家简平道出了其中的艰辛:“比起写小说,写散文,写报告文学可以说是性价比最低的。”他写《权力清单:三十六条》用了整整三年,而且是“离开大都市,住进村子里边”。无法天马行空,必须忠实于事实,而真实“不是道听途说来的,是用心用眼睛去发现的,是与被采写对象打成一片后得到的”。对简平而言,最大的宽慰与骄傲,是村委会授予他的那个“荣誉村民”称号。

同样,从事航空航天题材写作的詹东新坦言,他的创作越写到后面,越发觉路径越来越广,“井底”越来越深,好像永远也写不完。

诗人杨绣丽讲述了她转型创作的经历。为了写好南京路上好八连,她不止一次走进军营。她记得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战士们在进行格斗训练,泥水与汗水混在一起。为了体验消防员的生活,她甚至曾在除夕夜,跟着战士一起登上消防车……报告文学是行走的文学,杨绣丽说:“作家的书斋不在室内,而在广袤的田野、火热的工地、多彩的社区……”

无论在红色纪实题材的创作中,还是其他选题的纪实写作中,王萌萌始终注重田野调查。她曾经前往李启汉、邓中夏烈士的家乡湖南省的江华县码市镇和宜章县邓家湾村瞻仰、采风,追寻先烈早年的事迹;在进行中央文库选题的创作时,将保存过中央文库的地址按照它的转移、搬迁路线一一寻访。还曾经多次前往位于青藏高原、热带雨林的自然保护区,了解那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体会野保人士的工作与生活。

辉煌的背后,亦有隐忧。会上提出,部分作品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尚欠火候,思想穿透力有待加强;叙事模式偶显单一,艺术创新的步伐可以迈得更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深度的纪实内容突破圈层,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是必须面对的课题;而“走马观花”式的采访,仍是部分作品失去泥土气息的症结;青年创作人才的培养与梯队建设,更是关乎未来的关键。

会议现场

“只有与人民心贴心,作品才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我们要努力捕捉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的生动细节和感人故事,让作品充满浓郁的‘上海味道’和鲜明的‘时代印记’。”马文运说。

栏目编辑:黄永顺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