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南航大正式发布本科生创新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的试点通知,为2026届毕业生带来了“毕业新选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东方时空
播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大”)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替代试点工作相关报道
采访南航大教务部部长孔垂谦
航空学院学生丰玲琳
自动化学院学生马振煊
展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探索多元评价体系
让学生拥抱更多可能的路径探索
“终于不用局限于传统毕业设计(论文)的固定范式了!我跟着老师做的科创项目能替代常规毕设,这下我能更专注发挥实践特长了!”
“这政策太懂我们实践型学生了,能让擅长的领域真正成为毕业加分项!”
……
近日,南航大正式发布本科生创新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的试点通知,为2026届毕业生带来了“毕业新选择”。
政策解码
“成果换学分”不降标
四类硬核标准严把关
“别被‘不写毕业论文’的说法带偏了!这绝非‘简化毕业流程’,而是用更贴合人才成长的多元评价方式,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务部赵子玥老师的解释厘清了外界认知。此次试点明确“高门槛、严审核、强关联”三大核心原则,想以创新成果“通关”毕业,必须闯过多重关卡。
四类可替代成果的“硬杠杠”精准对标专业核心能力,堪称“特长实力派的专属通道”:
“竞赛达人”通道
需代表学校参加Ⅰ级、Ⅱ级学科竞赛,拿下Ⅱ级赛事一等奖或Ⅰ级赛事一、二等奖;团队项目仅限排名前两位的学生中1人申请,确保核心贡献度。
“实干派”通道
作为国家级、省级创新实践项目核心成员,国家级项目结题需“良好”以上,省级项目需“优秀”,且工作量排名第一(并列第一也仅限1人申报)。
“学术党”通道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校认定的国内重要核心期刊,或中科院SCI二区以上期刊发表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技术控”通道
持有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且技术点与本专业紧密相关,杜绝“无关成果凑数”。
更关键的是,所有成果需满足“双限定”:必须是学生在校期间以南航大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且未用于替代其他课程学分,与专业无关的“边缘成果”一律不认可——既保障成果的专业性,也避免“跨领域凑数”。
申请流程层层设防、严丝合缝。学生需在2025年10月15日前提交材料,经学院首轮遴选后,需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创新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报告》。报告需先通过双重检测:文字复制比≤30%(抄袭检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40%(AIGC检测),杜绝学术不端。
最终的校级现场答辩是“终极考验”,专家团从“成果与专业关联度、学生核心贡献度、成果创新性、报告质量、答辩表现”五个维度严格评审,通过率原则上不超过三分之二。未通过者可无缝衔接常规毕设流程,不耽误毕业进度,兼顾严格性与灵活性。
师生热评
实力派称“对味”
教师盼人才“破茧”
自动化学院马振煊底气十足,他凭借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级甲等)全国一等奖(南航大控制方向首个该奖项)冲击评审。“从C语言编程到嵌入式开发,从机械结构设计到自控原理应用,这是完整的系统工程,3年实践学到的远比课堂上多。”在他看来,高水平科创项目的锻炼价值远超传统毕设,是很“对味”的成长历练。
机电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邱阳亦有同感,他以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特等奖申请替代,直言竞赛中“从图纸到实物的反复打磨、团队协作解决突发bug的过程,是写毕设(论文)练不出来的实战能力”。
教师群体认同中,藏着对人才“破茧”的深层思考。自动化学院秦海鸿老师深耕科创指导十余年,培养了20多支省级以上获奖队伍,他认为替代模式“逻辑上完全成立”:“科创竞赛培养的设计制作、问题解决、答辩等能力,与毕设核心目标高度契合,高水平成果就是能力的最好证明,关键要核实学生的核心贡献。”他坦言,过去常有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因需适应传统毕设的范式而“束手束脚”,如今打破单一培养及评价模式,能让学生根据特长自主选择成长路径,科研与实践的主动性会显著提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李鑫从改革高度解读:“本科生高水平创新成果替代毕设,核心是破除培养模式固化藩篱,是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性举措。”其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以成果认可引导学生投身实践创新,发挥示范作用;二是让拔尖学生心无旁骛开展深度研究,敢闯“科研无人区”;三是便利师生长期合作,推动本研贯通培养,为重大成果和顶尖人才培育奠基。
有趣的是,部分学生做出“反向选择”:航空学院一些符合替代条件的学生,仍坚持常规毕设,只为跟着导师深耕细分领域、冲击“优秀毕设”。这种多元选择,恰好印证改革初衷——不是“一刀切”替代,而是让每个学生找到适配自身特长的成长路径,在各自赛道上“对味”成长。
教务部发声
评价升级促成长
多元能力皆被认可
“这并非降低毕业门槛!”教务部部长孔垂谦特别澄清,“核心目标是打破单一评价体系,让学生的真本事被看见、被认可!”
在他看来,传统毕设对创新实践突出的学生“天然适配不足”:这类学生常因参与竞赛、科研与毕设时间冲突,且常规毕设的难度广度难以匹配其现有实践能力。此次改革通过贯通创新实践、竞赛与毕设环节,精准破解这一长期痛点。
他介绍,试点绝非“拍脑袋决策”。学校前期系统调研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经验,广泛征求师生、管理者及教育专家意见,既确保替代标准与毕设教学目标一致,又严格对接教育部抽检要求,实现“改革不跑偏、标准不降低”。
“有的学生擅长学术研究,有的热衷实践创新,用同一把‘毕业设计(论文)尺子’衡量所有学生,显然不科学。”孔垂谦强调,改革本质是“评价体系优化升级”——让标准更贴合人才成长规律,更契合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对学生而言,替代政策带来灵活发展空间。学生可自主规划大四节奏:修高阶创新课程、投身创业、提前进课题组皆可,实现从“被动完成毕设”到“主动谋划发展”的转变,为学校本博一体化培养提供支撑。
“这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动态完善的改革探索。”孔垂谦透露,学校将边试点边总结,根据师生反馈优化成果标准、评审流程,成熟后逐步推广。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不同特长学生搭建个性化成长平台,培养更多符合国家战略、行业需求,能扛事、会干事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南航大的探索
呼应了2025年施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
来源:职场t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