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演的人设崩塌、编剧跨国维权、天王睡房惊魂,这三桩新闻像连环炮,把十一月的娱乐圈轰得满地焦土。更惊人的是,它们指向同一个主题——权力失衡。一旦话语权被少数人把持,规则就会被悄无声息地改写,受伤的往往是看不见的弱者。
导演的人设崩塌、编剧跨国维权、天王睡房惊魂,这三桩新闻像连环炮,把十一月的娱乐圈轰得满地焦土。更惊人的是,它们指向同一个主题——权力失衡。一旦话语权被少数人把持,规则就会被悄无声息地改写,受伤的往往是看不见的弱者。
录音事件最先炸响。一个在剧组里连工位都没有的小编剧古二,用七段录音把王家卫推下祭台。短短一小时音频,既有《繁花》重要场景的原创证据,也有导演对演员的私下嘲讽。吃瓜群众先震惊的是八卦,业内人更在意的是劳动成果的归属——三年无合约、无署名,底层创作者连“劳动合同法”都摸不到门槛。
谁是古二?大部分人第一次听见这个名字,还是在他挂起海外电话的直播间。他自嘲“网飞正版水军”,其实想说的是:躲到国外才能少接点律师函。对个人来说,这是一场维权;对行业来说,却是一堂生动的版权课——剧本不是“友情出演”,署名与报酬写进合同,比在片场蹲守更能保命。
录音里还有更辣眼睛的段落。唐嫣被说“太装”,刘诗诗和倪妮抢台词,游本昌“不省油”。这些姓名一旦被挂上负面滤镜,公关团队要熬几个不眠夜。大众则开始追问:当创作权、分账权都握在导演手里,演员也只是更体面的打工人。高处不胜寒,底层没港湾,中间层同样摇摇欲坠。
另一条录音把矛头转向编剧秦雯和许思窈。两人因骑行逆行被交警拦下,竟口出“给所长打电话”这种电影台词。事后警方调查,所谓“找人捞人”只是吹牛,但公众信任已被消耗。人们愤怒的不仅是撒谎,更是那句潜台词——“我有人,你奈我何?”
比起真假,社会更关心规则到底还能不能被轻易撕碎。黄浦分局开了调查组,流程合规却难止悠悠众口。一次虚张声势就能带来极大负面示范:普通人闯红灯立刻罚,名人夸大人脉就可能全身而退。法律面前如果无法“人人平等”,法治信仰会一点点漏光。
王家卫的麻烦还没完。古二第四次开麦,称导演筹办培训班,实际目的是搜集年轻人的剧本做储备。真假先放一边,舆论瞬间想起多年前那些“明星办班收钱却不授课”的旧案。粉丝经济和教育生意一旦混搭,商业逻辑就极易滑向灰色地带:流量收割,创意归零。
镜头转向刘嘉玲。这位港圈大姐大参加旅行综艺时,忽然揭开刘德华多年的心理阴影:拍《天下无贼》期间,一名16岁男孩潜伏在天王房间床底整整一天。险情被侍应生发现,才没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观众炸锅,同行却点头:顶流的安全漏洞,往往发生在“酒店”这一看似最安全的地方。
为什么粉丝能疯狂到“潜伏卧底”?精神分析给出解释:偶像崇拜在极端情况下会转化为侵入式欲望,必须物理距离抵达,才能让偶像的形象从“神”降到“我触得到的人”。从追星现场一路滚到床底,这条路没有边界感,也缺乏法律震慑。
刘德华现在随行安保至少三人,门口再加私人保镖,高规格不亚于中型演唱会。可保镖费并不由制作方全包。影院、片方、明星工作室常就此互相踢皮球。安防成本无人肯买单,风险只好由明星自己承担。安全,成了奢侈品。
对粉丝而言,越疯狂越像忠诚;对资本而言,粉丝越疯狂越能带来流量。矛盾就此诞生:平台享受话题红利,却不愿承担管理成本,最终恶性事件成了明星的“个人问题”。
回到开头那句权力失衡。小编剧讨薪靠曝光,老导演落难于录音,粉丝过界因为缺乏管理,而法律和行业公约的声音始终太轻。每一次公共事件都像敲钟:如果制度不补洞,明天还会有新的录音、新的床底和新的受害者。
要补洞,至少有三步。第一,版权机制公开透明,编剧与制片签署电子合同并存证;第二,粉丝管理纳入平台责任,超出警戒线的行为应由平台先行赔付并承担行政处罚;第三,演职人员安全标准化,剧组强制购买保险并备案安保方案。
有人说,这些建议理想主义。可理想再远,也比重复悲剧要划算。娱乐产业再大,也只是服务业的一支,讲求契约与安全,才能长久收获尊重与利润。
古二仍在海外等待仲裁结果,王家卫团队忙于公关回应,刘德华继续带着保镖走场。闹剧未完,但看客不必只做看客。下一次刷到同类新闻,试着问一句:“合同在哪?备案在哪?安保标准在哪?”——当问的人多了,规则才会硬起来。
十一月的寒风过去,十二月的档期已经开始排片。希望那些灯光下闪着星子的脸,不再靠运气求公平,不再用录音、热搜或“床底惊魂”来倒逼规则。
倘若有一天,新闻里不再出现“狗仔录音”“后台通关”或“粉丝潜伏”,而是出现《编剧工会谈判成功》《影城统一安保》等标题,那才算是真正的破圈时刻。别急,这一天的脚步,已经在地板上发出声响。
来源:多才多艺百灵鸟naQUm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