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带娃日常中,这样的场景是否熟悉:孩子突然尖叫打滚、抢玩具、在墙上乱画……无数个“不可以”从家长口中脱口而出,却收效甚微。
教育孩子,从理解行为背后的“求救信号”开始
带娃日常中,这样的场景是否熟悉:孩子突然尖叫打滚、抢玩具、在墙上乱画……无数个“不可以”从家长口中脱口而出,却收效甚微。
为什么越说“不”,孩子却越“不听话”?真相是,孩子的“问题行为”是他们无法说出口的“求救信号”。今天,就为家长们介绍一套风靡全球的“ABC干预法”,帮你真正听懂孩子的心声。
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他们其实在表达四种核心需求:
满足感官刺激:如摇摆身体、拍手、凝视旋转物等自我刺激行为,这些行为往往在孩子感到无聊或焦虑时频繁出现,成为他们自我安抚的独特方式。
逃避任务或环境:当面对困难任务或不适应环境时,孩子可能通过发脾气、攻击或自伤来逃避。超过60%的问题行为属于此类。
寻求关注:当孩子感到被忽视时,他们可能采取不当行为引起他人注意。即使是负面关注(如责骂)也可能强化这些行为。
得到实物或活动:为获得喜欢的食物、玩具或活动而产生的行为。
7岁的杜杜每天会出现数十次甚至上百次摇头行为,有时持续五六分钟不停。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会击打自己胸口或用头撞墙。
经过专业评估才发现,他的摇头主要是为了逃避学习任务,而自伤行为则是表达需求被拒后的反应。
胡博士建议家长记住这三个字母:A-B-C! 这是解开孩子行为密码的钥匙。
A(前因):行为发生前发生了什么?比如:“我说该关电视了”、“电话响了”、“积木搭倒了”。
B(行为):孩子具体做了什么?要像录像机一样只记录看到的!比如:别写“发脾气”,而是写“躺地上尖叫踢腿3分钟”、“用头撞沙发5下”。
C(结果):行为发生后紧接着发生了什么?比如:“我让他又看了10分钟”、“我骂了他然后抱他”、“任务没做成”。
记住:孩子闹完,5分钟内马上记录!这样记几次,你就可能发现规律。
拿着十几次的ABC记录给专业人士看,他们就能像“科学侦探”一样,精准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60秒黄金干预法:应急情况下的实操指南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琳达·梅尔提出的 “60秒法则” 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框架:
0-10秒:安全第一,立即干预
当孩子出现危险行为(如触碰电器、攀爬高处),父母必须在10秒内采取行动。神经科学表明,人在情绪激动时理性决策脑区会被情绪中枢压制,此时语言说服无效,行动干预是唯一选择。
10-20秒:保持冷静,控制情绪
若感到愤怒,可通过非攻击性语言释放压力。比如说“天哪!妈妈现在需要冷静一下!”而不是“你这个不懂事的孩子!”哈佛大学研究显示,父母情绪失控会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反而加剧问题。
20-30秒:情势评估,寻找根源
观察行为表现,扫描环境(是否饥饿?过度疲劳?),3岁以下儿童约60%的“不良行为”源于生理需求未被满足。2岁幼儿扔食物是探索因果关系,5岁孩子顶嘴可能是语言能力发展的表现。
30-40秒:简洁指令,明确边界
使用黄金句式:“我们不[错误行为],而要[正确行为]。”例如:“我们不画在墙上,而要用画纸。”儿童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否定词可能被忽略,而正向指令能直接提供解决方案。
40-50秒:适度引导,避免惩罚
可采用自然后果法、选择权给予,仅在持续对抗时使用短暂隔离,并事后解释原因。美国儿科学会指出,体罚或羞辱性惩罚会损害儿童自尊,而逻辑后果法则能培养责任感。
50-60秒:强化规则,保持一致性
规则要简洁(家庭规则不超过3条),当孩子遵守规则时,立刻给予具体表扬。规则执行的可预测性能降低儿童皮质醇水平,使其更易建立安全感。
回应性照护: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指南(试行)》强调,回应性照护是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的关键。
它指的是养育人注意观察婴幼儿的眼神、表情、动作、声音、手势和口头请求,积极予以回应,日常陪伴儿童一起交流嬉戏。
这些互动能够刺激大脑内部神经元联系形成,帮助婴幼儿认识周围的世界。
养育人对婴幼儿进行回应性照护,为孩子提供早期学习机会,不仅能够促进婴幼儿能力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婴幼儿期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稳定,活泼开朗,注意力集中,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往,具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公共场合的哭闹:
错误示范是贿赂式安抚:“不哭就给你买冰淇淋!”
60秒法则应用:安全转移至安静角落;深呼吸平复情绪;询问:“是不是太吵了?我们到那边休息好吗?”;提供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玩你带来的绘本”。
持续对抗型行为:
当孩子反复触碰禁止物品(如插座),可采用:替代行为引导:“插座很危险,妈妈给你准备了安全插座玩具”;转移注意力;环境调整:将危险物品移至儿童无法触及的区域。
《学前教育法》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以学前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发展素质教育。”
在宁波,一些幼儿园的孩子们化身“送奶员”,在清点牛奶时自创点数法;他们策划“卖爱心橙”义卖活动,走进附近中学推销橙子。
这些生活化课程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自然埋下了沟通、协作、责任、爱心等珍贵的“种子”。
耐心坚持,静待花开
采用科学的干预方法,儿童情绪爆发频率平均下降47%,父母自我评价的压力水平降低32%。
记住,教育的本质不是消灭“坏行为”,而是帮助孩子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则。当父母能保持冷静、理性分析、坚定执行时,孩子终将学会自我管理。
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行为”都是他们唯一的“语言”,是他们在向你“求救”。ABC记录是听懂这种“语言”的第一步,也是你给予孩子最有温度的回应。
今日互动话题:你在带娃过程中,最常用哪种方法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有什么难忘的成功或失败经验值得分享吗?
来源:心语漫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