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总统特朗普对英国广播公司提起的10亿美元索赔诉讼,持续引发国际关注。这场危机的根源,是一段被蓄意篡改的视频。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英国广播公司提起的10亿美元索赔诉讼,持续引发国际关注。这场危机的根源,是一段被蓄意篡改的视频。
2024年BBC王牌时事节目《全景》在制作关于特朗普与国会山骚乱的纪录片时,将其演讲中相隔45分钟的两段话剪辑拼接,并刻意删除了他呼吁支持者“和平且爱国”抗议的关键内容。
最终呈现的画面,暗示特朗普在直接煽动暴力。随后节目更将演讲片段与人群走向国会大厦的画面直接衔接,营造出支持者响应“战斗号召”的错误印象。
内部调查证实,这并非技术失误,而是有意为之。
当内部报告、外部备忘录乃至机构顾问都警告此举违反新闻准则时,BBC高层却选择辩护,称剪辑短视频是“常规操作”,并对证据隐藏长达六个月,直至《每日电讯报》将其公之于众。
时任BBC顾问迈克尔·普雷斯科特撰写的内部报告,揭示了机构存在的一系列严重偏见。
报告提交董事会后石沉大海,最终被迫通过媒体公开。内容除指出BBC多次恶意剪辑特朗普演说外,还披露一批立场偏激的LGBT记者正在干预跨性别议题的报道。
报告同时指出,BBC有意淡化非法移民问题,在其新闻客户端推送的219条优先通知中,仅四条涉及该议题,其中三条仍聚焦于非法移民的“困难处境”。
此前BBC新闻主管戴博拉·特内斯曾公开否认存在制度性偏见,但东窗事发后,她与总裁蒂姆·戴维均因此辞职。
然而BBC内部并未深刻反省,反而自我喝彩,并指责外界发动“右翼政变”。
许多观察者将问题归咎于BBC员工构成的单一性。正如英国改革党领袖奈杰尔·法拉奇所指,BBC雇佣的人员基本来自中产阶级、进步派背景,只能代表社会极狭窄的阶层。
但这仅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一种已渗透多家机构的固化文化,BBC不过是其中被曝光的案例。
在欧美主流媒体中,精英推崇的伪进步主义已成为报道的默认立场。
BBC过往争议不断,例如在节目中宣称“跨性别女性的乳汁与正常女性的母乳同样优质”。又如一名主播因拒绝使用“怀孕人士”一词,转而称呼“女性”而遭到投诉。
这类做法显示其与大众认知严重脱节。这些精英会自动过滤任何与伪进步主义体系不符的内容,并自视为中立代表,因而将一切批评视为恶意。
受欧美自由派教育体系影响的年轻员工,更倾向于利用机构推动个人理念。BBC的报道偏颇集中体现在三大议题,对特朗普的负面立场、跨性别权益、移民及多元文化政策。这构成了知识阶层道德执念的“三位一体”。
篡改特朗普演讲视频的行为,印证了其意识形态立场优先于对真相的追求。
从宣传“男性母乳”的荒谬,到将生理性别议题视为禁忌,BBC不惜背离科学原则以迎合所谓进步思潮。
在这些议题上,欧美精英圈内已形成一种“新宗教”,拒绝崇拜即意味着被边缘化。当高层为总裁辞职鸣不平时,却未顾及BBC曾用女性称谓指代男性强奸犯,粗暴压制了基于生理性别争取权益的女性声音。
与《每日电讯报》等媒体不同,BBC在英国具有垄断地位。任何拥有电视机的英国家庭必须强制缴纳收视费。
BBC占据英国近半数电视广播新闻份额,其高度集中的编辑体制,每日晨会决定全天叙事基调,使得少数激进团体能左右报道方向。
这解释了为何在移民、脱欧等重大议题上,BBC难以反映公众的真实意见。
BBC的支持者将批评视为“政变”,这完全颠倒了事实。
其溃败源于内部腐朽。面对错误,其第一反应总是驳回投诉,在特朗普事件中耗时近一年才被迫承认过失。
回顾历史颇具讽刺,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建立公共广播体系,旨在由独立机构守护真相。八十年后,这些机构自身却蜕变为宣传机器。
纵观欧美,法国国家电视台、德国ARD等公共广播机构,已从战后中立、理性的典范,堕落为推行伪进步主义、选择性报道与排斥异见的平台。
它们本应促进团结,却在制造分裂。尽管依赖公共资金,却与公众严重脱节。
法国电视台以巴黎为中心,坚持观点极端化,其年轻观众流失速度远超其他媒体,35岁以下受众份额十年内腰斩。
财务调查显示管理层享有奢侈福利与过高薪资,这种挥霍文化与BBC如出一辙,此次辞职的总裁及其三名副手总年薪高达150万英镑。当领导者屡屡失职,如此高薪何以服众?
BBC是这类机构中因虚伪负重而濒临崩溃的典型。
它们一面鼓吹多元化,一面强推观点统一,仍自诩中立,却在关键议题上固守僵化世界观。
所有这些依赖税收供养、由世界观狭隘的精英运作的机构,都在快速失去受众与公信力。
与之相反,新兴媒体如X、GB News等正重新开拓被主流媒体遗弃的讨论空间,吸引了那些厌倦说教的观众。技术发展打破了传统垄断,唯余庞大的新闻官僚体系在自说自话。
这场丑闻是欧美社会结构的缩影,揭示了一个深刻现实:精英阶层往往比普通大众更易陷入谬误与狂热。
那些活在自我强化“正确思想”中的人,反而更易被虚假信仰所蒙蔽。
BBC高层曾评价公众易受错误信息影响,如今看来这条评价更适用于他们自己。
来源:沧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