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拿到它,谁就好像拿到了“天命”,但奇怪的是,它最后却消失了。
一块石头,凭什么能号令天下,它到底有什么魔力?
这块石头,就是传国玉玺,历代皇帝都想得到的宝贝。
谁拿到它,谁就好像拿到了“天命”,但奇怪的是,它最后却消失了。
消失在一场大火里,还是藏在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地方?
和氏璧(网络取材)
01
两千多年前的楚国,琢玉人卞和,在荆山之中,发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他捧着这块石头,去见当时的楚厉王。
“大王,我发现了一块稀世宝玉。”
楚厉王命宫廷的玉工鉴定。
玉工们看后,都摇摇头。
“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楚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欺君。
他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后,武王即位。
卞和又一次,拖着残疾的身体,捧着那块石头,去见武王。
结果,和上次一样。
玉工们仍然认为,它只是一块石头。
武王也认为卞和在戏弄他。
于是,卞和的右脚,也被砍掉了。
武王去世,文王登基。
失去双脚的卞和,无法再行走了。
他抱着那块璞玉,在荆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流出来的是血。
楚文王听闻此事,派人去问他。
“天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
卞和回答:
“我不是为我的脚而哭。我哭的是,一块真正的宝玉,被当成石头。一个忠诚的人,被当成骗子。”
文王被他的执着打动,命人将那块璞玉,带回宫中。
这一次,文王命令他们,剖开石皮。
一道霞光,从石头内部迸射而出,众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石皮之内,是晶莹剔透、温润无瑕的绝世美玉。
这块玉,为了纪念卞和的忠诚与眼光,被命名为“和氏璧”。
它成为楚国的国宝,秘不示人。
时间来到战国后期。
赵惠文王,通过一次机缘,得到和氏璧。
消息传到秦国。
当时的秦昭襄王,写信给赵王。
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这块宝玉。
赵王知道秦国强大,不敢不从。
但他又怕秦王拿到玉璧后,不兑现承诺。
正在他左右为难之际,大臣蔺相如站了出来。
他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在秦国宫殿上,蔺相如发现秦王果然没有诚意。
他假称玉璧上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
趁机拿回玉璧,退到一根大柱子旁边。
他对秦王说:
“如果你逼我,我的头,就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怕他真的毁掉玉璧,只好假意答应。
蔺相如趁机派人,悄悄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完璧归赵”的典故,由此而来。
几十后,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
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为了彰显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地位。
他需要一件独一无二的信物。
那块历经坎坷、充满传奇色彩的和氏璧,成为不二之选。
嬴政下令,将和氏璧雕刻成皇帝的印玺。
丞相李斯,在上面用篆书刻下八个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八个字,如同咒语。
将这块玉石,从一件凡间的珍宝,变成一件沟通天地的神器。
玉石不再叫和氏璧。
它有了新的名字:传国玉玺。
从此,这块玉玺的命运,就和中华大地的气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卞和,又名和氏,生于公元前768年,卒于公元前668年,是当时楚国名山荆山人氏。和氏璧的发现者。
02
拥有玉玺,就意味着拥有“天命”。
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的心理暗示。
玉玺对所有怀有野心的人,都产生致命的吸引力。
秦朝二世而亡。
秦王子婴,捧着传国玉玺,向进入咸阳的刘邦投降。
玉玺顺理成章落入汉高祖刘邦之手,成为大汉王朝四百年江山的镇国之宝。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建立新朝,需要传国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当时,玉玺由他的姑姑,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掌管。
王莽派弟弟王舜,去向太后索要。
王政君见到王舜,痛骂王莽一家。
“你们父子,靠着汉家的恩德,才得以富贵。如今不知报恩,反而夺取汉家天下,猪狗不如。”
她一边哭,一边拿出玉玺。
然后,她狠狠将玉玺摔在地上。
传国玉玺,当场被摔掉一个角。
王莽得到这枚残缺的玉玺,心中很是不安。命令当时技艺高超的工匠,用黄金将缺角补上。
从此,这枚玉玺,就留下金镶玉的独特印记。
这道黄金的划痕,仿佛一道伤疤。
时刻提醒着后来的拥有者,皇权并非永恒。
王莽的新朝,只存在短短十五年。
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兵败被杀。
玉玺在战乱中,一度落入一个叫李松的将领手中。
后来,又辗转来到更始帝刘玄手里。
不久,赤眉军攻破长安,刘玄投降。
玉玺归赤眉军所有。
最终,光武帝刘秀,击败各路人马,重建汉朝,史称东汉。
传国玉玺,又一次回到刘氏皇族的手中。
它仿佛是一个轮回的见证者。
看着权力的游戏,一幕又一幕地上演。
子婴(?—公元前206年),姓嬴,名子婴,一说名婴。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
03
东汉末年,天下再次陷入分崩离析的局面。
“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而那枚传国玉玺,就是那只最肥美的“鹿”。
大将军何进,被宦官谋害。
军阀董卓,趁机率兵进入洛阳。
他废黜少帝,另立九岁的刘协为帝,就是汉献帝。
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不仁。
引来关东各路诸侯的联合讨伐。
董卓见势不妙,一把火烧毁繁华的洛阳城。
挟持着汉献帝,迁都长安。
长沙太守孙坚,率领军队,最先攻入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洛阳。
他的士兵,在城南的一口叫“甄官井”的枯井里,发现异样。
井中,隐隐有五彩的光芒射出。
士兵们下去打捞,捞上来一具宫女的尸体。
虽然死去多时,但尸身并未腐烂。
更奇特的是,她的脖子上,挂着一个朱红色的锦囊。
解开锦囊。
里面,正是那枚“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
孙坚得到玉玺,又惊又喜,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悄悄将玉玺藏起。
然后,对外宣称自己身体不适,要带兵返回长沙。
联军盟主袁绍,早已看出端倪,派人质问孙坚。
孙坚指天发誓:
“我如果真的私藏玉玺,将来必定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
说完,便率军扬长而去。
孙坚没有想到,这个誓言,在不久的将来,会一语成谶。
孙坚私藏玉玺的消息,不胫而走。
觊觎玉玺的,大有人在。
荆州牧刘表,在孙坚返回长沙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
孙坚在岘山之中,被乱箭射死。
玉玺落入刘表之手。
孙坚的儿子孙策,年仅十七岁。
为了给父亲报仇,也为了夺回传国玉玺。
他带着父亲的旧部,暂时投靠在军阀袁术的麾下。
袁术,是当时实力最雄厚的诸侯之一。
他早就对传国玉玺垂涎三尺。
孙策看准这一点。
他用传国玉玺作为抵押,向袁术借来三千兵马。
袁术得到玉玺,欣喜若狂。
他认为,自己就是天命所归的皇帝。
不久,他就在寿春,迫不及待地登基称帝。
这一行为,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曹操、刘备、吕布、孙策,纷纷出兵讨伐他。
袁术众叛亲离,最终在凄凉中死去。
传国玉玺,在他死后,再次下落不明。
直到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
玉玺才重新回到汉献帝手中。
当然,此时的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
玉玺的实际掌控者,是曹操。
但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
他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魏国。
在禅让大典上,曹丕命人高高举起传国玉玺。
向天下宣告,曹魏政权,才是“天命”的合法继承者。
从此,玉玺又开始新的流转。
从魏到西晋。
西晋灭亡,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代。
玉玺在这些短命的政权之间,被反复争夺。
后赵的石勒,前秦的苻坚,都曾短暂拥有过它。
每一次易主,都伴随着无尽的杀戮。
后来,南朝的刘裕,北伐成功。
从后秦皇帝姚泓手中,得到玉玺。
玉玺随之进入南朝的宋、齐、梁、陈。
最终,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
传国玉玺,归于隋朝。
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玉玺又成为大唐帝国皇权的象征,静静躺在长安的宫殿里。
见证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也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烽火,和晚唐的衰落。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权臣。
04
传国玉玺,最后一次在正史中,留下清晰的痕迹,是在五代十国的后唐。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陷入军阀混战。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像走马灯一样,交替登场。
传国玉玺,也在这几个短命的王朝手中,颠沛流离。
公元936年,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篡夺皇位。
做出一件被后世唾骂千年的事情。
他向北方的契丹称臣,自称“儿皇帝”。
并且,将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拱手割让给契丹。
作为交换,他向契丹借兵,攻打后唐的都城洛阳。
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被叛军和契丹军队,团团围困。
他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
这位曾经骁勇善战的皇帝,表现出最后的刚烈。
他带着自己的家人,以及宫中的一些传国宝器。
登上洛阳城内的玄武楼。
他命令手下,在楼下堆满柴火。
然后,点燃大火。
熊熊烈火,很快吞噬了整座高楼。
也吞噬了后唐王朝的最后一丝气息。
这场大火之后。
传国玉玺,就从所有官方的史书记载中,彻底消失了。
它去了哪里?
有人说,它就在那场大火中,和李从珂一起,化为灰烬。
玉石虽然熔点很高,但在古代木质结构建筑的大火中,长时间高温灼烧,足以使其结构崩裂,化为齑粉。
也有人说,石敬瑭攻破洛阳后,在灰烬中找到玉玺。
为了讨好他的“父皇帝”。
他将玉玺,献给了契丹。
从此,这枚代表中原皇权的玉玺,流落到北方草原。
还有一种最大胆的猜测。
李从珂在自焚之前,就已经预料到结局。
他不愿意这枚象征汉家天命的国宝,落入叛臣和异族之手。
于是,他导演一出金蝉脱壳之计。
李从珂带上玄武楼的,可能只是一个仿制品。
而真正的传国玉玺,早已被他托付给最忠诚的臣子,秘密带出洛阳,藏匿起来。
那么,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05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回到史书的字里行间。
寻找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记载这段历史最权威的史料,是《旧五代史》。
在《唐书·末帝本纪》中,对李从珂自焚的描述是:
“壬申,帝帅后妃、宗戚等,登玄武楼自焚。”
这段文字,翻译过来就是:
壬申这一天,皇帝率领皇后、妃子、皇族宗亲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
我们仔细看这段记述。
里面提到了人,提到了地点,提到了事件。
但是,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字,提到传国玉玺。
古代史官,在记录重大历史事件时,用词极为严谨。
尤其是像传国玉玺这样重要的国宝。
如果它真的在大火中被烧毁,这绝对是天大的事情。
史官没有任何理由,会遗漏掉如此关键的信息。
他没有写,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暗示。
暗示当时在场的人,并没有亲眼看见,玉玺和皇帝在一起。
我们再来看另一本史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在记录同一件事时,司马光的说法是:
“从珂携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
表面上看,这里似乎提到“传国玺”。
但是,这里的“玺”,是一个泛称。
古代皇帝,拥有的印章,远不止一枚。
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用途,有“天子三玺”、“天子六玺”等不同的规制。
传国玉玺,只是其中地位最崇高,象征意义最特殊的一枚。
李从珂作为皇帝,在最后时刻,随身携带几枚常用的印章,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他带上玄武楼的印章中,就一定包含那枚独一无二的,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传国玉玺。
两本权威史书,在最关键的细节上,都出现这种模糊不清的记载。
这让第三种猜测,即“玉玺已被提前藏匿”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如果这个猜测成立。
那么,李从珂会把它藏在哪里?
一个理想的藏宝地,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足够隐蔽和安全,能够躲过战乱和岁月的侵蚀。
第二,这个地方,必须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能够寄托李从珂最后的希望。
第三,这个地方,必须有绝对可靠的人来守护这个秘密。
符合这些条件的地方,在中国大地上,并不多。
有人首先会想到,历代帝王的陵墓。
比如,把它藏进唐朝某位先祖的陵墓之中。
这既能保证安全,又含有“物归原主”的意味。
但是,皇陵的目标实在太大了。
自古以来,就是盗墓者觊觎的焦点。
将国宝藏于皇陵,风险极高。
那么,还有比皇陵更安全的地方吗?
有。
那就是,在古代中国,拥有超然地位的佛教寺庙。
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藏有高僧舍利的千年古刹。
在古代,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是独立于世俗政权的“方外之地”。
寺庙拥有自己的土地、财产和武装。
战乱时期,很多达官贵人,都会将家中的金银财宝,寄存在寺庙中,以求保全。
将传国玉玺,这样一件烫手的国宝,秘密送往一座偏远而又戒备森严的深山古寺。
托付给一位德高望重,能够严守秘密的主持。
然后,将它封存在佛塔的地宫深处,与佛骨舍利共存。
这似乎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方案。
佛门的清净,可以洗去玉玺上的血腥。
僧人的誓言,可以守护千年的秘密。
这比藏在任何地方,都更让人放心。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派人四处寻找传国玉玺。
几乎翻遍整个中原,但一无所获。
没有得到传国玉玺,成为宋朝历代皇帝心中,一个巨大的遗憾。
为了弥补这份缺憾,也为了向天下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
宋朝的皇室,仿制了好几枚“传国玉玺”。
但假的,终究是假的。
明朝取代元朝后,明太祖朱元璋对传国玉玺的下落,也极为关心。
他曾说:“朕为民驱除胡虏,惟独传国玺未获,此乃大憾事也。”
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深入漠北,追击败退的元朝残余势力。
其中一个重要的军事目的,就是寻找传国玉玺的踪迹。
结果,依然是空手而归。
清朝对于传国玉玺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
清朝的皇帝是满族人,对于这枚象征汉家天命的玉玺,感情是复杂的。
乾隆皇帝是一位博学且自负的君主,一生收藏无数珍宝。
他也曾得到过好几枚,号称是“传国玉玺”的古玉。
但经过仔细考证,一一辨别其为伪作。
面对朝臣们对寻找真玉玺的热情。
乾隆皇帝说出一句,在思想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话。
“天命,在德不在玺。”
意思是说,上天的眷顾,一个王朝的正统性,取决于统治者的德行和功绩。
而不在于,是否拥有一块石头。
这句话,宣告“玉玺崇拜”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
传国玉玺,从一个至高无上的政治图腾。
开始回归到它本来的面目,它只是一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珍贵文物。
玉玺的失踪,反而成就它永恒的神秘。
它可能,真的已经在千年前的那场大火中,涅槃而去。
也可能,正静静地躺在某个我们至今未能触及的角落。
在某座深山古寺的佛塔地宫之内。
或是在某座巍峨皇陵的幽深墓道之中。
它像一个沉默的史官。
等待着,在未来的某一天重见天日。
向我们,讲述那些被遗忘的,关于权力、欲望和命运的古老故事。
玉玺的下落,或许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它所引发的思考。
一块玉石,尚且如此。
人心,又当如何?
来源:智者山雀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