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逃难的阴影,如何让唐德宗亲手开启了宦官时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1:18 1

摘要:一个想当“唐太宗第二”的哥们,结果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南明”皇帝的预演版。

说起唐朝谁最“拉胯”?

很多人张嘴就是唐玄宗,毕竟安史之乱是他搞出来的。

但“瞎聊历史”的老油条我,今天偏要聊个冷门的。

一个想当“唐太宗第二”的哥们,结果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南明”皇帝的预演版。

他就是唐德宗李适

一个被亲兵赶出首都、狼狈逃窜的“中兴之主”。

他到底踩了什么天坑?

李适这个人,你得从他14岁那年看起。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安禄山那帮人,简直是砍瓜切菜,一路从范阳推到了长安城下。

李适他爷爷唐玄宗,带着杨贵妃,还有李适这个皇孙,仓皇逃命。

这叫什么?

这叫“天街踏尽公卿骨”。

从金碧辉煌的宫殿,到泥泞不堪的蜀道。

昨天还是锦衣玉食的“天潢贵胄”,今天就可能跟死了的宫女太监倒在一个坑里。

14岁的李适,亲眼看着大唐这个“世界第一”的招牌,被人一脚踩在泥里。

这种震撼,这种耻辱,比杀了他还难受。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创伤应激”。

从那天起,李适心里就埋下了一根刺。

他这辈子所有的行为,都源于这个“创伤”。

他怕,他怕死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

他恨,他恨透了那些不听话、拥兵自重的“藩镇”。

所以,等他公元779年好不容易熬死他爹(唐代宗),自己当上老板时。

他看着这个“烂摊子”帝国,眼睛是红的。

他不是要“中兴”,他是要“复仇”。

他要拿回所有的权。

他要让所有“藩镇”都跪下。

他要确保自己再也不会有第二次“逃难”的经历。

这种心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是个“赌徒”。

可惜,他赌的太大,而手里的筹码,太少了。

李适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搞钱。

没钱,拿什么养兵?拿什么“复仇”?

可钱在哪?

都在“藩镇”那帮军阀手里。

“安史之乱”打烂了朝廷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简单说,就是中央收不到钱了。

各地的藩镇,名义上是大唐的“分公司经理”,实际上都是“独立王国”。

他们收着朝廷的地盘,用着朝廷的名号,养着自己的兵,就是不上交“利润”。

这帮人,就是最大的“中间商”。

李适怎么办?

他得变法。

他提拔了杨炎,搞出了著名的“两税法”。

这玩意儿,教科书上都夸,说它“相对公平”。

拉倒吧。

“史海老油条”我告诉你,“两税法”的本质,就是一场“夺权”。

它把复杂的税,变成了一年收两次“资产税”。

核心目的就一个:

绕开“中间商”,中央直接派人下去收钱!

这等于什么?

等于李适直接把手伸进了藩镇的钱袋子里。

“朋友们,你们猜藩镇那帮人会怎么想?”

“你动我钱袋子,我就动你命根子!”

李适的“中兴”,从一开始就不是请客吃饭,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利益重组”。

他还天真地以为,自己是“天子”,振臂一呼,藩镇就得乖乖交钱。

他太高估了“皇权”这块招牌的分量。

也太低估了“钱”这个字的力量。

这不,为了搞钱,他必须用“狠人”。

那个背锅侠,就该登场了。

都说李适这辈子,最大的败笔就是用了卢杞

说他“用人不察”,被奸臣蒙蔽。

真是这样吗?

“瞎聊历史”的老油条我,得说句公道话。

李适不是瞎,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他用卢杞,不是因为卢杞“能干”,而是因为卢杞“好用”。

好用在哪?

第一,卢杞“丑”。

史书记载卢杞长得“蓝面”,丑得惊心动魄。

皇帝就喜欢这种长得没威胁的。

第二,卢杞“狠”。

李适要搞钱,要削藩,就必须得罪人。

得罪谁?

得罪朝廷里那帮“清流”大臣,得罪那帮“世家大族”。

陆贽那样的“道德标兵”,能干这种脏活吗?

他干不了,他爱惜羽毛。

李适需要的是一条“恶犬”。

一条能帮他咬人、帮他敛财,还不用他亲自下场的“恶犬”。

卢杞,就是这只“脏手套”。

李适想干但不好意思干的事,卢杞来干。

李适想骂但不好意思骂的人,卢杞来骂。

你看卢杞干的事:

逼死杨炎。

杨炎是“两税法”的功臣,但他代表“新贵”利益,挡了“旧贵族”的路。李适正好借卢杞的手,卸磨杀驴。

排挤陆贽。

陆贽天天跟李适讲“仁义道德”,叫他“省着点花”。李适要搞钱打仗,早烦死他了。

卢杞干的所有“坏事”,哪一件不是李适默许的?

皇帝用人,从来不看“好坏”,只看“好用不好用”。

卢杞,就是当时李适手里最好用的一把“刀”。

他帮李适疯狂敛财,把朝廷上下得罪了个遍。

李适以为自己手握“恶犬”,很得意。

他不知道,这把刀,马上就要捅向他自己了。

卢杞这只“脏手套”搞钱搞得太狠。

狠到什么程度?

竭泽而渔。

他把商人的税加了,把盐茶酒的价提了,甚至死了人,家产都要刮一层。

搞到最后,前线的“员工”——泾原的士兵,拿不到工资了。

公元783年,李适调泾原的五千兵马去前线打仗。

这帮大头兵,本来就一肚子火。

路过长安时,阴雨连绵,又冷又饿。

朝廷赏了点钱,结果是“空头支票”。

发下来的吃的,还是“粗粝”的糙米和烂菜叶。

士兵们当场就炸了。

“我们在前线卖命,老板在宫里花天酒地,连顿饱饭都不给?”

“听说奸臣卢杞就在城里,弄死他!”

兵变,就这么简单粗暴地发生了。

士兵们冲进长安城,满大街找卢杞。

李适在宫里听到消息,估计当场就懵了。

这场景,怎么这么熟?

这不就是他14岁时,跟着爷爷逃难的“复刻版”吗?

他童年最大的噩梦,成真了。

“复仇者”李适,再次变成了“逃难者”李适。

他连夜带着老婆孩子,狼狈不堪地逃出长安。

一口气跑到了“奉天”(今天陕西乾县)。

这就是“泾原兵变”。

这次“员工暴动”,把李适的脸都打肿了。

更要命的是,叛军在长安立了朱泚当新皇帝。

李适的“中兴”大梦,彻底碎了。

这次“奉天惊魂”,不是一次偶然的兵变,这是一次“破产清算”。

它用最血腥的方式告诉李适:

你那个“中央集权”的梦想,破产了。

从奉天狼狈地回到长安后,李适就换了个人。

不折腾了。

不“复仇”了。

用现在的话说,他“躺平”了。

那场“员工暴动”让他彻底看明白了。

他对那帮“职业经理人”(文官)彻底失望了。

关键时刻,这帮人跑得比谁都快,要么就想着“另立新君”。

他对那些“分公司老总”(藩镇)也彻底没辙了。

这次能回来,还是靠别的藩镇“良心发现”才救驾成功的。

他不敢再削藩了。

他甚至开始“绥靖”,给藩镇各种好处,只求他们别闹事。

那么,他还能信谁?

他开始重用一种人。

宦官。

以前他是坚决打击宦官的。

但“奉天之难”后,他发现,从头到尾陪着他、保护他的,只有宦官。

为什么?

“史海老油条”我给你翻译一下:

文官要光宗耀祖,武将要封妻荫子。

他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都有自己的“利益集团”。

只有宦官。

他们生理残缺,没有后代,他们是皇帝的“家奴”。

他们的荣华富贵,100%绑定在皇帝一个人身上。

皇帝活,他们活。

皇帝倒,他们就是第一批被清算的。

他们的利益,和皇帝的利益,是“完美一致”的。

所以,李适晚年,把京城的禁卫军“神策军”交给了宦官。

他把财政大权,也分给了宦官。

这不是“昏庸”。

这是一种“绝望”。

那是一个“破产CEO”在“破产清算”后,能找到的唯一一点“安全感”。

他用宦官这根“拐杖”,把自己从“奉天之难”的泥坑里撑了起来。

代价,就是唐朝从此掉进了“宦官专权”的另一个大坑。

他把大唐这艘破船,勉强又糊弄了二十多年。

仅此而已。

李适这辈子,就是个“错位”的悲剧。

他拿着“末代皇帝”的剧本,却非要演“开国太祖”的戏。

他最大的错,不是用了卢杞,而是他没看清,他接手的“大唐集团”,在“安史之乱”后,早已经资不抵债了。

如果你是李适,在“泾原兵变”那个晚上,你是选择跑路,还是留下跟士兵“讲道理”?

欢迎在评论区“瞎聊”。

参考文献:

[1] 《旧唐书·德宗本纪》 (后晋) 刘昫 等撰

[2] 《新唐书·德宗本纪》 (宋) 欧阳修、宋祁 撰

[3] 《资治通鉴·唐纪》 (宋) 司马光 撰

来源:吴家多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