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第二句话开始说起:这事儿并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火苗,而是高市上任后不久就点了火。她在国会上把“台湾有事”和日本可能遇到的“存亡危机事态”直接挂了钩,说得挺直白。台下有人马上提出疑问,中方也立刻提出了严正交涉。高市没收回那句话,反而去年四月还带团去了台湾,公开
石破茂在电视上当着观众面儿指责高市早苗,说她的那番涉台表态越界了。
从第二句话开始说起:这事儿并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火苗,而是高市上任后不久就点了火。她在国会上把“台湾有事”和日本可能遇到的“存亡危机事态”直接挂了钩,说得挺直白。台下有人马上提出疑问,中方也立刻提出了严正交涉。高市没收回那句话,反而去年四月还带团去了台湾,公开讲过“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类话,早有端倪。
石破为什么不是在国会里当面对着干,而是跑到广播节目里批评?他说话干脆利落,在TBS的访谈里直言不讳:历届政府都小心翼翼,不愿把某个具体地方写成触发集体自卫的范例。把台湾当作那种例子,实际上跨过了长期以来的那道不成文线。他平日被看成“防卫派”,但一直强调军队得受文官管着,政治决策不能被军事逻辑牵着走。他也承认,自己早早离开首相位置,多少有点庆幸——不用天天在一线扛着风口浪尖,批评别人的时候也能相对克制,不必把党内矛盾搬上国会的台面。
把镜头拉远一点看,问题有几个层面。法律上,日本确实有“存亡危机事态”这样的条款,字面上允许在本土未受直接攻击时也动用集体自卫。但历史上每次政府在这类界定上都很谨慎,谁也不愿明白无误地把某个具体地区写成范例。高市这回直接把台湾作为例子,这种清楚得不能再清楚的表态,让许多人警觉。
背景也重要。高市的票仓主要靠右派,亲台、偏强硬的立场在她的支持者里很受欢迎。她上任时内阁支持率一度冲到82%,有那种“手里有牌,可以试一试”的感觉。这种时候,政治人物更容易做出冒险的表述。外部反应往往比预想的来得快:中方公开抗议,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指出这类说法违背一个中国原则,违反中日之间既有的政治文件,并警告如果有国家插手台海使用武力,会被视为侵略,并会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自民党内部的路线之争并非新鲜事。这回被摆上台面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外交安全观。石破主张低调、务实,修补邻里关系,避免过度激进;高市则被看成延续安倍路线的一位代表,推动日本更明显地走向“正常国家化”,在安全政策上更积极、更前置。两种思路在党内摩擦多年,这次因高市的表述而成了公开冲突。石破在媒体上点名批评,高市在国会上坚持己见,这种场景,让党内分歧不再是私下的耳语,而是放在公众面前比较清楚地被审视。
从具体细节看,事件进展也有脉络可循:高市在国会明确用了“存亡危机事态”的概念并和台湾情形挂钩;中方马上提出交涉;高市没有撤回;石破选择媒体而非国会对抗;金融市场立刻有反应,日经指数曾一度下跌约0.8%;舆论场出现裂缝。这几步都能看到各方的盘算——有人想表态表态,有人想稳住局面,有人则担心事态被引向更危险的方向。
历史记忆也在起作用。提到日本近代史,不少周边国家不会轻易忘记过去的侵略史迹。日本曾以国家存亡为名发动过几次对外战争,殖民台湾又留下深厚的历史印记。碰上今年这些纪念日节点,任何敏感言论都会被放大解读,舆论的放大镜自然也更亮一些。
对市场和国际观测者来说,这不单是两句争议话语那么简单。股市的震荡显示出投资者对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敏感;周边国家会把这些信号当作日本政策可能走向的提示。媒体和分析人士把高市的发言、党内分歧、历史因素和外交反应连在一块儿讨论,声音很多,角度也就更多。
说到人心,政治终归是人做的活。高市的支持团体足够强,政治资源够硬,再带上新任的光环,短时间内做出强硬姿态并不奇怪。石破虽然在某些安全议题上并非温和派,但他的核心担忧是政治必须掌握军事,避免政策被冲动拖着走。他的公开批评,既有政策分歧的意味,也有想要在党内拉平衡、压一压火气的考量。
接下来的日子里,事态会怎么继续演?国会里的质询会持续、媒体会不停放大每个细节,外交渠道也会有来回交涉。现在能看到的是,几条线同时在动:国内党内路线之争、对外的外交摩擦、以及市场对不确定性的短期反应。高市那句把台湾和“存亡危机”直接连在一起的话,已经把长期以来日本在外交上保留的模糊地带,暴露在更强的光线下。事情还在往外铺开,下一步怎么走,各方都在盯着。
来源:大事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