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中日之间既是彼此的重要市场,也是随时会被地缘政治拉扯的邻居。这种局面,恰恰是几次关键决策堆出来的。三个日本人的几次押注,把两国的关系一次次重洗牌,带来了学习、对抗、和解三种完全不同的路线。
现在中日之间既是彼此的重要市场,也是随时会被地缘政治拉扯的邻居。这种局面,恰恰是几次关键决策堆出来的。三个日本人的几次押注,把两国的关系一次次重洗牌,带来了学习、对抗、和解三种完全不同的路线。
说白了,这不是天生就这样,而是一步步做出来的。把时间线拉长,你会发现每一次看似个人的选择,最后都成了国家的路子。先说最早的那次——公元八世纪的时候,有个日本人叫吉备真备,跑去当时的世界中心长安住了二十年。他带回来的不是宝贝首饰,而是一大堆律令、礼仪、典章,还有一套把汉字拆开来用的写法雏形,后面演变成片假名。用大白话说,他就像把一套“国家操作手册”背回家。圣德太子早有想法,但那更像是图纸;吉备是真备把整套家具搬回去,直接把散的木头拼成了一座屋子。
这事对日本影响深得很:从分散的部落、氏族,慢慢能运转起正式的官僚系统,学礼法、搞佛教、建城池,国家的模样就出来了。等到唐朝的光景走下坡,遣唐使停了,日本也就有了自己的节奏,不再总是学着走。好比孩子长大不再天天跟着老师跑,开始试着自己做决定。
再往后来一点,明治维新那拨人里有伊藤博文这样的关键人物。他年轻去过英国,亲眼见识到工业化和军队的力量,就觉得日本不靠硬实力撑不住。他们决定把国家改造成能跟西方比肩的现代国家,既改制度也拼命发展军工。甲午战争就是那场赌注——海战打到黄海,北洋水师一艘艘沉没,最后在马关签了条约,日本拿到了一笔巨额赔款,还有台湾。史料里常用的数字是两亿多两白银,有的写成2.3亿两。钱是看得见的收益,可更重要的是心理变化:从曾经把中国当“老师”的那种敬仰,开始慢慢被胜利冲淡,取而代之的是优越感。那种心态一旦有了,接下来的对外政策就容易走极端——占东北、一步步扩大野心,最终走向更深的冲突和灾难。
二战是把这些路子全部打碎又重排的一次大震。1945年的两颗原子弹和随之而来的投降,把日本的帝国梦彻底拆了。战后美国主导下的重建,让日本在安全和外交上与美国绑在了一起。国防靠美军保护,外交很多事要按照美方节奏来;与此同时,战后日本的产业赶上了世界潮流,经济发展很快,对外市场的需求也大。时间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全球格局又有大动作:美国开始转向外交,基辛格和北京的秘密访谈,以及后来尼克松访华,改变了整个东亚的牌局。对日本来说,这种变化像是在背后被人扯了一把,几十年跟着美国的节奏,现在这条路忽然被对方改写了。
田中角荣在这种背景下出手。1972年9月,他的专机降落北京,东京和北京很快实现了邦交正常化。田中不等美国表态就先动手,这在外交上是个有勇气的举动,也算是抢占了先机。和周恩来当面握手、说实话、把关系往前拉,在经济上很快就看到回报:日本企业进到中国市场,给日本的工业和贸易带来了实际好处。邓小平后来也访问日本,一时间两国看上去像是新蜜月期。
表面上的蜜月并不代表矛盾消失。战后日本的安全靠在美日安保条约上,很多重要的战略抉择不得不考虑华盛顿的态度;与此同时,中国成了日本重要的市场和制造链的一环。两边都能捞好处,风平浪静时大家都能“做买卖”;一旦中美关系紧张,日本就夹在中间,政策左右为难。把两份筹码同时押上,这个局面哪里都经不起大风大浪。
把这些节点连起来看,会觉得像是一根线:早期是学,学到能建国家;接着是争,靠武力和实力去争地位;再后来是和,尝试在新格局里找生意和立足点。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动作:有人搬书回来,有人上了战舰,有人坐上专机去北京。每一步的选择都会留下长期的痕迹:文字、法律、疆域、市场,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的。
你放到今天看,也能看到当年的影子。文字上那点细节还在,制度里那些老路子还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也还在。历史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那些一点一滴的决定堆出来的结果。人一时的赌注,最后往往会把国家带到不同的轨道上。
来源:莫离说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