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曾在多次公开分享中强调: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必修课,而从小开始的旅程,正是扩展他们生活广度的起点。
文|凝妈悟语
作为父母,我们总在思考:如何才能帮孩子打开眼界、培养格局?
哈佛大学历史上首位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用一句话给出了她的答案:
“你常带孩子去的地方,就是他未来认知世界的起点。”
她曾在多次公开分享中强调: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必修课,而从小开始的旅程,正是扩展他们生活广度的起点。
她认为,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必须在真实的观察与互动中建立——不是只靠书本,也不仅限于课堂。
因此,有意识地带孩子去那些地方,不仅是一种陪伴,更是一种深远的教养智慧。
它悄然塑造孩子看世界的角度,也影响着他们未来人生的宽度。
很多家长实践了她的理念,孩子的变化真实可见——尤其是常去这4个地方的孩子,眼界、格局与智慧,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孩子上学后你会发现,试卷里越来越多和生活常识相关的题目:
什么树叶像什么?除了文中提到的,再写出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六月里开什么花?哪个场景是耕地?哪个是播种?如果孩子不常走进自然,这些题目对他们来说就非常抽象。
他们要么空着不写,要么张冠李戴,比如把“三九四九”写成“不出手”。
而那些常在大自然里“野”的孩子,这些常识早已融入生活,信手拈来。
有个很深的感触,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他会主动发问:
为什么树叶会变黄?为什么有的树叶是红的,还有的是绿的?水为什么会从山上流下来?青苔算植物吗?蜗牛为什么爬得那么慢?公鸡为什么总是叫?他们甚至会把所见与学习联系起来:
树枝的形态,像不像思维导图?树上的鸟飞走几只,是不是一道数学题?苍耳粘在衣服上——这不就是《植物妈妈有办法》吗?在大自然中,孩子的感官和思维一起“醒”了过来。
这不只是“玩”,更是在真实场景中学习语文、数学、生物、地理、物理,甚至生存哲学。
大自然从不“教”知识,却让孩子在感受与触摸中,明白“万物有灵”,学会用多元视角看世界。
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孩子的抽象思维,必须先从触摸和观察具体事物开始建立。
平时让孩子在家看书,有时像完成任务,勉为其难。
但一带他去图书馆,氛围就变了。
看到彩色的阅读小屋、亲子共读的母子,孩子马上主动搬来小凳子,选3本书,和我一起坐下来,有模有样地读起来。
在一问一答的互动中,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回到家,他还会主动提起在图书馆看过的书,要求再读。
图书馆不只是“借书的地方”,更是帮孩子建立“阅读习惯”与“知识敬畏心”的场所。
教育心理学中的“沉浸理论”指出:当孩子身处一个充满书籍、人人专注的环境中,他会自然被吸引,进入深度阅读与思考的状态。
琳琅满目的书籍,给孩子极大的选择自由。
他们可以顺着兴趣,由点及面,拓展认知边界。
在图书馆,孩子感受到“知识是自由的”:想了解恐龙就翻科普书,想知道童话就找绘本......
这种自主探索,会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而这份好奇,正是智慧的起点。
据《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基本藏书目录》指出,早期阅读不仅提升词汇和语言能力,更培养逻辑思维与共情力。
每周花一个下午,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在书海中自由探索——你会发现,他的内心正悄悄变得丰盈。
孩子最初对“古代”“朝代”没什么概念。
直到走进博物馆,沿着朝代顺序,一个展厅一个展厅地走过。
他渐渐明白,哪个朝代在哪个厅,历史是有先后顺序的——就像“宫殿记忆法”,把时间“放”进了空间里。
后来再读历史书,他会惊喜地喊:“妈妈,这个青铜器我们在博物馆见过!是亚醜钺!”
从此,他对博物馆充满热情,每到一地都想去看看。
他甚至能把不同博物馆的展品联系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孩子说:青州博物馆也有亚醜钺!是啊,因为亚醜钺出土自青州市苏埠屯啊!
哈佛“零点计划”研究发现:博物馆的“实物教学”能极大激发孩子的探究欲,让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可感。
“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帮孩子理解‘过去’和‘远方’的钥匙。”
正如福斯特校长在参观故宫时所说:“当孩子站在古老文物前,他会突然明白:自己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份子。”
这种认知,会默默拓宽他的格局。
孩子在科技馆玩“小球悬浮”装置,一玩就是半个多小时。
他不断放不同颜色的小球,观察哪个飞得更高、更久——不知不觉中,他接触了伯努利原理。
科技馆里还有很多可以动手体验的项目:VR体验、彩带精灵、方形轮子车、滑轮组、倾斜小屋、摩擦力转台……
这些装置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变得好玩易懂。
孩子还能把生活中的发现和科技馆的所见联系起来,去探索其中的原理。
在商场看到一个棒棒糖售卖机,投币后,机器就会把棒棒糖一个一个地提升到最上面的出口。
孩子说:我明白他的原理了,就像科技馆里的小球旅行记,转动手柄,小球进入圆形钢圈,钢圈上升,到达顶部后进入长长的通道,转几个弯后,从另一个地方掉落下来。
孩子通过亲手操作、自己得出结论,这种“从做中学”的过程,比任何说教都更深刻。
亲眼见证“奇迹”的体验,会在孩子心中埋下探索未来的种子,有效激发科学兴趣与批判性思维。
中国科协2024年报告显示:常参与科技馆互动的儿童,科学素养达标率比同龄人高53%,抗挫折能力也更强。
哈佛女校长的智慧,归根结底在于一点:孩子的见识和格局,无法完全从课本和习题中获取。
它来自于他用小手触摸过的粗糙树皮,来自于他在图书馆里偶然发现一个奇妙故事时的惊喜,来自于他在博物馆里与千年文物对视时的震撼,也来自于他在科技馆里让小球沿着轨道成功飞驰后的欢呼。
这些经历,就像一颗颗种子,深埋在孩子心中。
我们可能无法立刻看到它发芽,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孩子面临挑战、需要创意或做出决策时,这些种子会破土而出,成为他的智慧、韧性和眼界。
你带孩子走过的路,终将成为他看世界的眼。
来源:凝妈悟语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