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悄悄召开,后来怕巡捕搜查,又转到嘉兴南湖的红船上,排除万难,最后总算开成了。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悄悄召开,后来怕巡捕搜查,又转到嘉兴南湖的红船上,排除万难,最后总算开成了。
中共一大会址
可谁能想到,比共产党早成立9年的国民党,直到1924年1月才在广州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那会儿中共三大都开完大半年了,连国共合作的事儿都定下来了。
国民党一大会址
为什么国民党比共产党更早成立,其第一次代表大会却更晚召开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聊聊这段历史。
01要弄明白这事儿,得先从国民党的“前身”说起。
国民党的源头能追溯到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之后又历经
同盟会(1905年)
国民党(1912年)
中华革命党(1914年)
直到1919年才正式改名为中国国民党。
可别看改了好几次名字,它始终没摆脱“先天不足”的毛病:组织松散、纲领模糊,更像个革命精英凑起来的松散俱乐部,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政党。
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虽说整合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力量,提出了“三民主义”,还办了《民报》跟改良派打口水仗,前后搞了十几次武装起义,但内部压根不团结。
成员里有留日学生、会党领袖,还有士绅官僚,思想五花八门,有信儒学的,有主张改良的,甚至还有无政府主义者,经常因为革命策略、权力分配闹矛盾,后来光复会干脆直接退出单干了。
1912年,宋教仁主导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试图转型为议会政党,却进一步削弱了组织纪律——党员只需登记姓名即可加入,基层组织形同虚设。
宋教仁
至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国民党已沦为一盘散沙,连孙中山都痛斥其“组织不完密,意见不统一”。
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袁世凯直接下令解散国民党,孙中山只好流亡日本。
1914年,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想靠“党员按手印效忠总理”的规矩强化纪律,可这又太像封建家长制,黄兴等元老都不买账,纷纷退出,导致党规模越搞越小。
到1919年改名中国国民党时,换的只是个招牌,骨子里还是老样子:没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层级组织,没有正经章程和选举制度,连党员数量都是笔糊涂账。
当时国民党号称有3万名党员,实际注册的只有3000名,缴纳党费的又是6000名(数字全对不上)。
用苏联顾问鲍罗廷的话说:“国民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理论上都没法算作一个政党。
这样的组织,自然没必要开全国代表大会,毕竟开会是为了统一思想、定规矩,可国民党本来就没这些需求。
02反观中国共产党,虽说1921年成立时全国才58个党员,却一上来就站在了高起点上。
这得归功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铺垫: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桎梏,五四运动又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了主流。
陈独秀、李大钊这些先进分子早就开始系统翻译《共产党宣言》,创办《新青年》传播革命思想,还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建了共产主义小组,提前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
更关键的是,中共从诞生起就强调组织严密性。
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还选举了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这50多个党员看着人少,却是个高度组织化的战斗集体,他们深入工厂办工人夜校,创办上海机器工会这样的革命组织,把理论和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
所以对共产党来说,开全国代表大会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统一意志、推进革命的必修课。
1922年开二大,定革命纲领;1923年开三大,谈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每一步都走得明明白白。
03国民党之所以后来愿意开一大,其实是屡败屡战逼出来的自我革新。
1911年辛亥革命后,国民党(:前身)的革命之路走得特别坎坷。
1913年,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1915-1916年,护国运动爆发,国民党积极参与,虽成功推翻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却未能改变全国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1917-1918年、1921-1922年,孙中山先后两次发起维护《临时约法》的护法运动,均因西南军阀只想借“护法”扩张自身势力、最终与北洋军阀妥协背叛革命,而以失败告终。孙中山看着这一切,心里别提多憋屈了,他直言“南与北如一丘之貉”“吾党历年在国内奋斗,专用兵力……徒使吾党之人才财力,俱消耗于无用之地。”
孙中山终于意识到,光靠军阀打仗或者搞议会斗争,根本没法实现革命目标。
转机出现在1923年。
04一方面,苏联在十月革命后想输出革命,主动提出“联孙反帝”,不仅给武器、给资金,还派了鲍罗廷这样有丰富建党经验的顾问来帮忙。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京汉铁路大罢工等工人运动中崭露头角,让孙中山看到了动员底层群众的强大力量。
再加上中共三大明确决定跟国民党合作,共产国际也建议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忙改造这个松散的组织。
在这样的内外机遇下,孙中山下定决心搞改组,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可这事儿没那么容易,阻力特别大:谢持、邹鲁等国民党元老坚决反对联共,觉得“党内有党”会分裂组织。
基层党员对“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新纲领也不理解、不认同。
为了整合这些分歧,孙中山亲自挂帅,让鲍罗廷全面主持改组工作。
苏联顾问鲍罗廷
鲍罗廷像一台“精密机器”一样推进改组:
严格按照俄共模式建组织,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党部;帮国民党写《一大宣言》(他亲自起草、瞿秋白翻译、汪精卫润色)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加了“反帝反封建”“耕者有其田”等内容;推动国民党吸收工人、农民、学生入党,不再只靠华侨和会党。鲍罗廷的改造有多彻底?连后来台湾的李登辉都承认:“国民党用的是列宁的建党模式。”
05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165名代表参会。
165名代表里有20多名中共党员(李大钊、毛泽东都在)
这次大会才算给国民党“补了现代政党的课”:通过新宣言明确了反帝反封建方向,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还建立了中央执行委员会、省党部和地方党部等层级组织。
直到这时,国民党才算真正摆脱了“松散俱乐部”的身份,从一个近似帮会的组织,正式转型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党。
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整整30年时间,国民党一直忙着搞革命、反帝制,压根没功夫建组织、定规矩。
而共产党一诞生就借鉴了成熟的政党建设经验,从一开始就走规范化路线。
这就是为啥国民党成立早,一大却比中共晚开两年半的核心原因。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不仅终结了“成立早却无大会”的尴尬,更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启动。
改组后的国民党迅速壮大,后来还发动了北伐战争,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局势。
而两党早期形成的这种风格差异——一个在失败中艰难转型,一个从起步就规范前行,也悄悄埋下了后来命运分野的伏笔。
这段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政党的生命力,从来不是看成立时间早晚,而是看有没有自我革新的勇气,能不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能不能真正动员最广大的群众。
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