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回大运”,这一2024年起响彻深圳龙岗的热词,是城区赓续激情活力的精神旗帜。一系列涵盖文化、体育、科技、人才类的项目持续落地,让2011年大运会“激情、活力、创意”的基因持续生长。2025年初,龙岗区党代会提出“赓续大运精神,再造火红年代”,而2025年第
“重回大运”,这一2024年起响彻深圳龙岗的热词,是城区赓续激情活力的精神旗帜。一系列涵盖文化、体育、科技、人才类的项目持续落地,让2011年大运会“激情、活力、创意”的基因持续生长。2025年初,龙岗区党代会提出“赓续大运精神,再造火红年代”,而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正是这份誓言的生动实践。
11月17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游泳赛事在深圳龙岗圆满落幕。41枚金牌渐次找到归宿的过程中,是18岁张展硕刷新世界青年纪录的水花飞溅,是智能巡检机器人静默守护的科技温度,更是这座城区与“大运”跨越14年的精神对话。从2011年大运会的惊艳亮相到如今全运会的从容承接,水晶石场馆里的泳池浪花,映照出新生代运动员成长轨迹的同时,也折射出龙岗从赛事新城到活力高地的蝶变之路。
泳池里的青春风暴 新生代书写时代答卷
11月11日晚的游泳馆内,电子记分牌跳动的数字让全场屏住呼吸。河北队13岁小将于子迪在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中,用一记完美的自由泳冲刺改写了历史——2分7秒41的成绩,刷新了尘封13年的亚洲纪录。“我能明显感觉到她在蛙泳的时候追我特别多。”曾一度领先的银牌得主余依婷赛后坦言,这位比自己小7岁的对手,用针对性训练攻克短板的韧劲令人敬佩。
▲11月1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游泳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于子迪夺冠。受访单位供图
同样就在这几天,山东18岁小将张展硕包揽男子200米、400米、800米自由泳三枚全运会金牌并三破全国青年纪录,加冕“三金王”,完成独此一家的“青春宣言”。触壁瞬间,他扬起的水花与看台上观众的欢呼汇成一片。领奖台上,张展硕抚摸着奖牌的模样,恰如身边大哥哥们在14年前大运会赛场上初露锋芒的青涩时刻。
▲11月10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游泳项目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现场。 受访单位供图
赛场内外,青春力量形成奇妙共振。身着马甲的“小海豚”志愿者穿梭于看台与过道间,他们是平均年龄不到19岁的深圳高校学子,热情地忙碌在观众服务、竞赛保障、新闻宣传等岗位上,构成赛事运行的“毛细血管”。看台上,已连续坚守6小时的志愿者小郝随着《我们都在这里》的旋律挥舞双臂,用跳跃与欢呼融入全场氛围,成为赛事期间“暖场助手”群体的一员;过道里,志愿者小许正蹲下身帮老人调试电子票,耐心讲解的模样换来观众由衷道谢:“你们的服务比灯光还暖!”
▲比赛现场的年轻志愿者们。 受访单位供图
科技与传承让这份青春力量更具厚度。曾参与2011年深圳大运会志愿服务的“志愿老兵”也来了。资深志愿者袁阿姨带着志愿服务站的年轻团队值守场馆周边,用标准化服务清单精准分配非机动车整治、环境卫生清理、交通文明劝导等任务。老一辈的经验和年轻一代的热情活力,既是同频共振也是志愿力量的接续传承。助力志愿服务高效开展的种种智能设备,和袁阿姨收藏着的泛黄大运会志愿手册形成跨越14年的对话,正是“重回大运”背后精神传承与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
从赛事新城到超级综合城 大运精神未曾离开
在大运中心,随处仍可见当年深圳大运会留下的点点滴滴印记,一位从香港前来观赛的观众抚摸着印记上的字迹发出由衷感慨:“从大运会到全运会,朝气勃发的精神一直没离开过这里。”
“水晶石”游泳馆的灯光熄灭又亮起,14年时光在建筑肌理上刻下成长印记。2011年大运会期间,这座刚落成的场馆因独特的流线型设计成为焦点,但周边还只是规划中的待建地块;如今从场馆出发,步行10分钟可达大运天地商业综合体,那里日均客流量15万人次,月均营业额超1亿元。
“重回大运”,不仅是情怀的回归,更藏着龙岗赛事保障能力的迭代升级。这种变化藏在细节里。依稀仍是当年模样的水晶石游泳馆,通过“5G+赛事专网”双通道技术,实现百万级数据的毫秒级传输,以确保比赛计分、赛况转播与动作分析的实时精准。场馆引入的AR/VR技术,不仅支持赛事重播和沉浸式观赛体验,更可以让线上观众能够通过虚拟场景“身临其境”,感受泳池中每一个水花的张力。这种技术突破,使得赛事传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硬件保障层面,游泳馆配备的三维全景监控平台与MOC指挥平台,超15米高空摄影机宛如“鹰眼”,全天候扫描赛场隐患,为赛事安全筑起数字防线。专业赛事灯光系统支持16种光影模式,可根据游泳、水球等不同项目的需求,瞬间切换氛围。360°环绕式智能扩声系统声场覆盖均匀度高达98%,让现场观众无论身处哪个角落,都能清晰捕捉到运动员触壁的瞬间与裁判哨声的细微变化。近668平方米的超高清LED屏达到国际田联/足联比赛标准,支持多画面分屏直播,同步呈现运动员表情、动作细节与实时数据,成为连接赛场与观众的“第二现场”。
▲大运中心游泳馆内。 受访单位供图
ROT模式合作让水晶石场馆蕴含的活力被充分激活。2022年,龙岗区与华润置地达成合作后,通过“改建--运营-移交”机制,将大运中心与周边公园、商业体整合成超大空间体量的“超级综合城”。如今,这里不仅承办赛事,更成为市民日常健身的乐园。早上7点有老人打太极,午后有青少年参加游泳培训,夜晚常有亲子家庭在智慧步道跑步。“去年有40万人次来这里运动。赛演盛事方面,去年全年深圳大运中心共举办超120场演出活动,吸引了体育馆超35万人次、体育场超160万人次观演,全年观众人数近200万,突破历史新高,成为国内赛演‘风向标’。”工作人员介绍,这一系列令人骄傲的数字,印证着“赛事场馆为民所用”的初心。
▲深圳大运中心。 受访单位供图
片区的“青春浓度”持续攀升。龙岗的无人机测试场上,年轻的飞手们不断练习,憧憬着在无人机竞速赛的“空中F1”上大展身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文化节上,中外学生用AI技术复刻大运记忆;大运天地北湖的湖心剧场上,青年艺人的戏剧表演永远人气满满。这些场景共同生动地绘制出“四有”城区的美丽图景:赛事带来的“有意思”,催生出“有商机”的产业生态,更让龙岗成为“有得住”“有品质”的青春栖息地。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第四届知识科学文化节。 受访单位供图
科技基因的注入让这片热土焕发华彩。全运会期间,百余家龙岗科技企业组团“亮绝活”:机器狗精准递送比赛用球,墨水屏电子桌牌实时更新赛程,无人机编队在空中拼出“重回大运”字样。“14年前的我们还在引进技术,努力追赶;如今的我们引领方向,输出方案。”参与赛事保障的科技企业工作人员自豪地说,这些技术已同步应用到龙岗 AI CITY建设中,成为“All in AI”战略的鲜活实践。
奋斗信念持续沸腾 青年梦想在此腾飞
“重回大运”是对辉煌篇章的深情回顾,更是对激情燃烧的拼搏精神的接力传承,让奋斗的信念在龙岗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里持续沸腾。深圳大运会留下的不仅是场馆,更是“直面挑战、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在14年后的全运赛场上,转化为新生代运动员的拼搏姿态,更成为城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重回大运”海报。 受访单位供图
青年与城区的双向奔赴愈发清晰。龙岗推出的“青年驿站”已服务超 2万名来深创业者,“青和力”城市品牌吸引着全国人才;“来龙岗,生活工作第一站”的口号下,既有“于子迪”们在泳池追梦,也有一位位埋头科研的青年人才在实验室攻关。青春的赛道,在水晶石场馆的泳池里,也在龙岗大地上的一个个园区、一间间实验室里。
▲龙岗区的青年驿站。 受访单位供图
“重回大运”的精神传承,让龙岗在产业赛道上同样跑出“青春速度”。连续 7年蝉联全国工业百强区之首的背后,是“腾笼换鸟”带来的产业升级,更是“激情、活力、创意”的大运精神在产业领域的延伸。昇腾超节点大会发布的算力方案、AI CITY全场景创新基地规划,以及未来三年百亿级政府订单的释放,都彰显着这座城区“再造火红年代”的决心。
11月的龙岗,晚风掠过大运中心的玻璃幕墙,将游泳馆的灯光折射成流动的星河。14年前,大运会的火炬在这里点燃城区的青春梦想;如今,全运会的浪花在这里浇灌出发展硕果。当“于子迪”们带着奖牌奔赴下一场赛事,当智能机器人继续守护着市民的生活,“重回大运”的故事仍在续写:它既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在这片生长青春与梦想的土地上,每一次出发都是腾飞,向着更高远的前方冲去。
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苏靖驹 通讯员 吴佳银
来源:深圳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