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守望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1:17 1

摘要:近日,一则“新疆哈密戈壁滩‘为人民服务’大字遭到破坏,网友驱车2000多公里修复”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社会青年陆遥和他的朋友们顶着太阳,在大字地标周围,一锹一锹地修复被车轮碾坏的地方。

老飞行员韩郑(右一)和年轻飞行员们列队向大字地标敬礼。杨子立摄

韩郑(右)与陆遥在哈密市相见。韩 宇摄

近日,一则“新疆哈密戈壁滩‘为人民服务’大字遭到破坏,网友驱车2000多公里修复”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社会青年陆遥和他的朋友们顶着太阳,在大字地标周围,一锹一锹地修复被车轮碾坏的地方。

有网友评论:“先辈的精神与奉献,我们应共同传承和守护。”人民空军官方账号也留言回应:“人民空军为人民,人民空军人民爱。向您致谢!”

矗立在苍茫戈壁上的大字地标,究竟承载着怎样的历史记忆?为何它们的命运能牵动无数人的心?这些用石头堆砌的文字,为何能引发如此强烈的精神共鸣?

刻在戈壁的精神地标

听闻“为人民服务”大字地标被破坏的消息,老飞行员韩郑夜不能寐,将相关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

韩郑毕业于原空军第八航空学校。1967年,该校在新疆哈密的戈壁滩组建,其中第二飞行训练团设在骆驼圈子机场附近。大字地标就是为骆驼圈子机场飞行员服务的。

韩郑是该校在骆驼圈子机场培养的最后一批学员。

几十年过去,该校经历裁撤合并,组建为现在的空军西安飞行学院。

临近人民空军成立纪念日,韩郑收到原单位的邀请,和年轻飞行员们一起开展寻根活动。韩郑激动不已,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那魂牵梦绕的地方。

通过这次活动,记者认识了韩郑,准备与他一同从北京出发前往哈密。

初次见面,韩郑留给记者深刻的印象——虽年近七旬,但一米八的身材依然挺拔如松,尤其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保持着歼击机飞行员特有的锐利与深邃。

交谈中了解到,退休后的韩郑,从零起学习摄影、排版与剪辑,历时4年,和战友们一起义务编纂了《难忘的记忆》《戈壁雄鹰五十年》系列书籍,并制作了多部纪录片。他准备将这些书籍赠送给部队。

谈起这些作品,韩郑的眼神更亮了。他一边翻开书籍,一边给我们介绍第八航空学校往事。讲到骆驼圈子机场时,他显得尤为激动。

骆驼圈子,位于新疆与甘肃的交界,星星峡附近。那是古丝绸之路的驿站,因古时来往驼队多,有多处骆驼棚圈而得名。

那里,年平均降水量不到50毫米。夏季干燥、炎热、多风,气温最高达43摄氏度。生鸡蛋埋在滚烫的沙堆中,几分钟就熟了。

在《戈壁雄鹰五十年》的回忆录里,谈起对骆驼圈子机场的印象,大家不约而同提到“荒凉”。

机场驻地距离哈密城70多公里,方圆7公里内荒无人烟,7公里外的兰新公路是机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乘汽车到哈密,至少要在搓衣板状的沙石公路上颠簸两个半小时。

而这样的荒凉,除了给官兵在衣食住行上带来考验,还给飞行训练带来巨大难题。

在上世纪60年代,第八航空学校使用的初教-6飞机导航技术还不完备。学员们在学习飞行时主要依靠目视来判断自己的位置。但由于戈壁滩一望无际,从天上看,空域之间极其相似,不像城市,有铁路、建筑物可以进行区分。这导致飞行员在飞行时,极易飞出指定空域,给飞行安全带来较大挑战。

前辈们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回忆录里提到,他们曾想过建灯塔或堆小山来解决问题。时任领航主任季臣业则创造性提出设计大字地标的方法。这一建议被提出后,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们最终确定5组标语内容,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还有“只争朝夕”“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等,历时数月,终于建成。

说话间,韩郑打开了电脑,给我们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中,一位耄耋老人谈起设计标语内容的初衷,字字凝练。

“大字标语的内容要鼓舞飞行学员的思想。我们要‘只争朝夕’地进行飞行,我们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飞行一定要‘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这对飞行训练都是有教育意义的。”

视频中的老人就是季臣业。那是韩郑为了拍摄纪录片,在2018年专门采访季臣业时所录的珍贵视频。

今天,这段视频显得更为珍贵。2023年,季臣业因病逝世。临终前,他还经常和家人念叨那些刻在远方的大字地标。

“要是季老知道地标被破坏,那该是多么心痛啊!”谈起地标被破坏一事,韩郑一连说出好几个“很心痛”,情绪瞬间变得激动起来。

“我和我的战友们对破坏行为都感到非常气愤。这些地标承载了我们多少记忆,在那个艰苦的岁月给了我们多大的精神鼓舞……”韩郑有些哽咽。

那些日子有多难,在他们生命里刻下的印记就有多深。大字地标是老一辈飞行员们艰苦奋斗的历史足迹,更是不可磨灭的精神印记。

后来,由于骆驼圈子机场周围水质太差,无法保证官兵身体健康,因而被停用,地标只使用了7年。但在大字地标的指引下,第二飞行训练团从未发生飞行事故,共培养了近500名飞行员。

谈起地标,韩郑更迫不及待要出发了。

“50多年了,做梦都想回老部队看看。听说单位已经多次组织飞行员到大字地标处搞党团活动,我听了特别高兴,他们没有忘记人民空军的来时路……”

“雄鹰”从这里启航

如今的哈密,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修建了数条高速路,四通八达的道路让这里成为交通枢纽;城区的房屋鳞次栉比,营区内,榆树、白杨树、爬山虎生机勃勃……

韩郑一路感叹,现在官兵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当年想都不敢想。

韩郑来到部队的模拟训练中心,飞行学员正在使用最新的模拟机,进行飞行训练。

巨大的环形屏幕上,全景式还原飞行的场景,逼真的环境模拟让整个座舱仿佛真的翱翔在蓝天之上。

韩郑缓缓走近模拟舱,轻踮着脚,伸手抚摸舱壁。那一刻,他看向年轻飞行员,心中有羡慕、有感慨,更有难以掩饰的自豪。

在飞行教员热情邀请下,韩郑坐进模拟舱体验飞行。当屏幕上显示战机飞过天山,熟悉的戈壁在眼前展开时,他的眼睛湿润了。“感觉很好,哈密有很大的变化,地标更多了。”

飞行教员自豪地介绍:“现在的飞机操纵很轻巧、很方便。”

让飞行学员们感叹的是,韩郑虽停飞几十年,却仍记得大量操纵技能,可以看出当年的基本功有多扎实。

韩郑说,当年飞行训练条件有限,单一个起落航线,500个动作,就要重复练上万遍。那时的“模拟机”就是两块木板和一根棍子,分别当作方向舵和驾驶杆,还要再画一个座舱图,每一个仪表、信号灯、电门开关、操作把手等都要画出来。

走出模拟飞行训练中心,韩郑和年轻飞行员们乘车奔向大字地标所在地。

曾经的搓衣板路,如今已变成高速公路。车辆稳稳行驶,沿途韩郑经常望着窗外出神。我从那闪烁的眼神中,看出了他内心的波澜。

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考虑,车在戈壁边缘停下。接下来的路程,我们需要徒步完成。

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行走,时间仿佛凝固了。耳边风声阵阵作响,似诉说着50多年前建设大字地标的故事。

大字地标所处的地方,均匀分布在骆驼圈子机场附近的空域下,距离机场都有十几公里远。

“当时还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飞行教员和学员们带着干粮,顶着烈日风沙,徒步走到目标地……”韩老一边走,一边讲述地标建设时的故事。

在戈壁滩上,石头大多是黑色的。这是戈壁滩特有的自然现象。戈壁昼夜温差大,夜间砾石表面的凝结水会溶解铁、锰等矿物,白天水分蒸发后,铁锰氧化物沉淀在砾石表面,形成黑色“荒漠漆”。长期风蚀作用使砾石棱角磨圆,最终形成表层呈黑色的风成砾石。

正是由于这样的物理特征,这些石头被推开后,下方的黄土便露出来,形成了历经几十年也不褪色的大字地标。

越往前走,韩郑的脚步越急切。他的呼吸渐渐急促,不是因为疲惫,而是因为激动。“快到了……”他不停地自言自语。

当那5个大字完整呈现在眼前时,所有人都被深深震撼。每个字长宽各约50米,在广袤戈壁上铺展开来,规模之大超乎想象。

为了防止有人进入破坏,当地有关部门已经在大字边缘立起了护栏。

“太不可思议了……”年轻飞行员们喃喃自语。他们很难想象,当年没有无人机,没有卫星测绘,是如何完成这样的创举?

原来,季臣业在当飞行员前,是某矿务局的技术员。他此前学的是测绘专业,还会写一手漂亮的美术字。建大字地标时,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空中确定好地标位置后,前后历时数月,带领飞行学员用经纬仪定位,用皮尺量,用木棍画线,用推雪板一寸寸推开地表的黑色砾石,露出下方的黄土。

飞行教员带领学员们在每个关键点位打下木桩,用绳索拉出基准线,建一个字往往要反复修改好几天,直到从空中俯瞰时,笔画完全标准。

在现场,韩郑指出地标设计所蕴含的智慧——每个字旁边都有高达10厘米的“字墙”。这种巧妙的设计,不仅有效防止了风沙掩埋,更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即便在数千米高空也能清晰辨认。

这样的戈壁奇迹,是一项精密工程,靠的是科学方法,更是源于对飞行事业的无限热爱。前辈们身上那种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排除万难也要争取胜利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年轻飞行员们。

来到地标被破坏的部位,韩郑蹲下身,手指轻轻抚过那些被修复的痕迹。

“这些都是陆遥那孩子修复的,真是个好孩子。”他的声音再次哽咽了,“走近了看还是有痕迹。”

那双锐利的眼睛里写满了遗憾与不舍,摸着一道道车辙印,韩郑庄重地将散乱的石子归拢到原位。

这位在几个小时路途中一直精神抖擞地说“不累”的老人,此刻却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手指微微颤抖。

那一刻,所有人沉默了。

飞行学员们自发地站成一排,韩郑也走到他们身旁。他们神色一肃,抬起右臂,向戈壁上的精神坐标致以军礼。

途中,韩郑在和飞行学员聊天中得知,他们在飞行时不太容易注意到这些地标,在空中看感觉有点小。

起初韩郑感到有些诧异,过一会儿,他恍然大悟。

“你们飞的是喷气式教练机,飞行高度比我们当年高出约4000米。”

“从你们的视野看地标变小了,这恰恰说明我们空军飞得更高、更远了!”韩郑发出爽朗的笑声,望着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他眼中满是欣慰。

航迹虽远,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为什么出发。

夕阳下,“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在戈壁上熠熠生辉。

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在从戈壁滩返回营区的路上,韩郑反复念叨,希望亲口向陆遥说一声谢谢,还四处打听他的联系方式。

令人惊喜的是,此刻陆遥恰巧也在哈密。前不久,他刚被授予哈密市“终身荣誉游客”称号,正参加相关活动。

韩郑当即决定要去见一下这位好心青年,也替所有战友们向他表示感谢。

陆遥,27岁,是一名自媒体博主,同时也是历史地理爱好者。

今年9月,家在哈密的同事向陆遥讲述了“戈壁大字”的故事,让他对此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为此,陆遥查阅大量史料,并驱车2000多公里前来求证。

经过长途跋涉,陆遥终于来到大字地标旁。但他发现,从地面的视角难以看出地标整体面貌,于是立即放飞了无人机。

巨大的标语出现在眼前,陆遥兴奋不已。当他回看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时,发现在“人”字和“民”字之间,出现了密密麻麻的车辙印,犹如一块块扎眼的“补丁”。他上前仔细查看,才发现那些车辙留下的痕迹约有一掌深。

到哈密之前,陆遥已了解这些地标的历史,以及无数飞行员们对这些地标的深厚情感。想到这些,他感到那些车辙印就像划在自己心里。于是他决定,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修复地标。

真正开始做这件事后,陆遥很快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光选石头样品,就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戈壁滩特有的石头并不好找。为了“修旧如旧”,陆遥和朋友几乎跑遍了哈密所有的砂石厂和矿业公司,最远跑到了100多公里外的地方,反复比对石材的颜色与质地。用时2天,他们终于找到了质地相似的石头。

为了避免对戈壁原生地表造成破坏,他们没有使用任何重型机械,先是用大车把石头卸在标语附近3公里处。随后,他们靠人力一锹一锹地将石头装进小车,再运往地标附近进行铺设。

修复期间,共有5个朋友自愿帮助陆遥。他们在戈壁上,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有的手被磨破了,也依然坚持。

20吨石头,装了27车,他们终于将所有车辙印覆盖。

“做有意义的事情”,是陆遥一直以来的追求。

出生于贵州山区的他,曾在希望小学上学,身上的衣服是爱心人士捐赠的。他从未忘记,小时候患上一次重病,是爱心人士们伸出援救之手,他才得以痊愈。社会的爱心温暖了他整个成长经历。一颗回报社会的种子,悄然种进年少的心灵。

陆遥还是一名军属。他的哥哥在部队服役,他深深懂得军人的付出和奉献。“平时都是子弟兵在保家卫国,我也终于能为他们做一点事情了。”

陆遥把修复地标过程的视频,发布在网络平台上,就是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地标背后的故事,了解最可爱的人为祖国和人民默默作出的贡献。他认为这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视频一经发布,迅速在网上引发强烈反响。网友说这是“用行动守护历史”,人民空军官方账号公开留言:“向您致谢!”

两代人对地标的守护,编织了这样一个暖心画面。

“我了解到你在这儿,我很高兴,真的非常感谢你做了这件好事。”终于见到陆遥的韩郑,急切地向前迈了一步,有力地握住他的手。

两人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老飞行员突如其来的到访,也让陆遥很是感动。修复地标时,陆遥一直觉得自己正在与前辈们进行对话,似乎能听到他们的铁锹声。

虽然陆遥和韩郑是第一次见面,但他们的缘分不仅仅于此。

在陆遥查询大字地标史料过程中,看到的一部纪录片,就是韩郑和战友们推动制作的。

他们各自默默地做“有意义的事”,给人以力量,也最终温暖了自己。一件事是否有意义,他们参照的是同一个精神坐标——“为人民服务”。

我们在韩郑送给部队的书中,看到了一名老飞行员给立志要当飞行员的孙女写的一首诗——

当你巡逻在祖国西北的大漠戈壁

当你搏击在万米穹苍

当你从翼下鸟瞰到五组金光闪闪的大字

那就是爷爷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这是爷爷好多好多战友

用汗水和忠诚筑起的不朽华章

她是戈壁瀚海中五座闪亮的灯塔

为我们飞行指引航向

她是黑夜中照亮我们心灵的北斗

让我们穿云破雾永不迷航……

版式设计:许 硕

来源:中国军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