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仗不是拍电影,侦察也不是送死。”——1940年一位川军老兵在日记里这么写,他刚看完这份《步兵排战斗侦察教学案例》,当场骂了句“纸上谈兵”,然后把小册子塞进干粮袋,继续赶路。
“打仗不是拍电影,侦察也不是送死。”——1940年一位川军老兵在日记里这么写,他刚看完这份《步兵排战斗侦察教学案例》,当场骂了句“纸上谈兵”,然后把小册子塞进干粮袋,继续赶路。
那年月底,他所在的排奉命去摸鬼子据点,真按教案走:两挺机枪、一副绳梯、还画好火力掩护箭头。结果一出发就撞缺口——机枪只有一挺,另一挺早在武汉丢进长江;绳梯是绑腿接的,过河时散成布条;最要命,无线电留在团部当宝贝,只能靠传令兵吼,吼到第三声,嗓子盖不过炮声。三十七个人出去,回来二十一个,带的情报只有一句:“鬼子把狗换成公鸡,夜里听见鸡叫就是换岗。”
教案里那句“威力搜索,先声夺人”听着像德语翻译腔,其实是德国顾问十年前留下的遗产。可惜顾问早在1938年撤光,中央军教导总队也打残了,剩下这句口号像空弹壳,被各级军官来回传,传成文言,就成了“以威力压迫,使敌无所遁形”。老兵们听不懂,干脆总结成大白话:能捞就捞,捞不着就跑。
跑也跑不利索。按案例,排里要有掷弹筒、信号枪、防毒面具,缺一不可;真到连队,掷弹筒归营长小舅子保管,信号枪被排长换了烟土,防毒面具干脆没有,一人发块湿毛巾,鬼子放毒气时先捂鼻子再决定要不要冲。历史学家说这叫“装备落差”,士兵们叫“命贱”。命贱也得干,因为上面说侦察重于歼敌,可侦察回来没人听:一次把鬼子炮位标得清清楚楚,团里嫌没缴获,扣个“畏战”帽子,赏粮减半。后来大家学乖,干脆在林子里睡一夜,回来编个“敌情紧张,未敢深入”,反而落个“谨慎”好评。
八路军那边更灵活,不穿鞋底钉铁,不走山路出声,一张煎饼卷大葱就是干粮,蹲炮楼底下听戏。国军想学,学不来——中央军欠饷,地方军欠米,谁舍得把最后一袋面粉留给侦察兵?于是教案越写越细,细到绳结打法、口令节拍,像给穷学生发考纲:没课本,先背目录。背完照样挂科。
可你说它全没用?也不尽然。那本小册子最后一页用铅笔补了一行字,是后来增援的广西学生兵写的:侦察不是抄答案,是出题。他把排里剩的七个人分成三组,每组只带哨子跟手电,摸到鬼子路边厕所,数完人数就撤,不恋战。三个月下来,他们标出鬼子运输规律,团里终于吃上一顿饱饭。学生兵没留名,只画个笑脸,后人翻档案才找到这句眉批。
说到底,战争把纸面战术撕得粉碎,也逼出最土最活的办法。教案要讲规矩,战场只认结果。那三十七条人命换来的“鸡叫情报”后来救了整个连,让他们提前两小时跳出包围圈。活着的人没谁再提“威力搜索”,只记住一句:先把耳朵放出去,再把命带回来。
所以今天翻这份八十五年前的教案,我看到的不是落后,是落后里拼命睁开的眼睛。装备差可以写进表格,战术旧可以写进论文,可那行铅笔写的“出题”俩字,没人能代笔。战争最残忍的不是毁灭,是逼着人在废墟里做选择:信纸面,还是信脚印。那些脚印乱、深、疼,却一步一步把后来人带出了死地。
来源:神秘饺子gsonk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