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员工在同事群,八卦领导“彩旗飘飘”被开除!员工委屈诉至法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0:48 1

摘要:微信群里的闲聊,看似安全,实则暗藏危机;一句“彩旗飘飘”的调侃,让员工丢了工作,也让我们看到了职场言论的法律边界。

微信群里的闲聊,看似安全,实则暗藏危机;一句“彩旗飘飘”的调侃,让员工丢了工作,也让我们看到了职场言论的法律边界。

“我只是在群里随口附和,怎么就丢工作了?”面对公司的开除决定,刘女士满腹委屈。她未曾想到,在一个仅有十几人的同事私密微信群“延误小小仙女们”中,参与讨论领导私生活的闲聊,竟会让自己卷入一场法律纠纷。

在上海青浦区某公司工作的刘女士,因不满领导长期安排加班,和同事们在微信群中调侃起领导的私生活。聊天中,她发布了诸如“网点全部倒闭吧”、“彩旗飘飘”等言论。

不料,聊天内容被一名群成员转发出去,最终传到了领导耳中。

事件源于一个名为“延误小仙女们”的微信群,群内仅有十几名同事,本是部门员工为发泄工作压力、闲聊八卦而建的私密空间。

因不满领导长期安排加班,刘女士和同事们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群里调侃起领导的私生活。

她并非话题的发起者,只是在别人发言后随口附和,用上了“彩旗飘飘”等词句吐槽领导。

在刘女士看来,这不过是茶余饭后的闲聊,群成员少且都是同事,传播范围有限,纯粹是工作之余的情绪宣泄,从未想过这些言论会流传到群外。

谁料,一名群成员将聊天记录转发给了其他同事,私密聊天内容如野火般蔓延,最终传到了领导本人耳中。

被调侃的领导在公司大会上当众宣读了这些聊天记录,引发员工热议,私下的吐槽瞬间成为公司公开的谈资

随后,公司以“散布谣言、捏造事实、恶意攻击、投诉或举报他人,损害公司或他人声誉,情节恶劣”为由,将刘女士开除。

公司认为,十几个人的微信群属于“公共场合”,刘女士在此发布诽谤言论,主观恶意明显,已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

刘女士不服开除决定,申请劳动仲裁未获支持后,一纸诉状将公司告上法庭,索赔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10万余元。

她坚称,自己只是顺便搭话,并非不当言论的主动制造者,且领导处理方式不当导致事态扩大化。

上海青浦法院经审理认为,刘女士在微信群中参与涉及同事隐私话题的讨论确有不妥,但事态扩大化并非因她传播所致。

法院指出,公司直接开除过于严苛,有违限度原则,系违法解除,判令公司支付赔偿金10万余元。

这起案件并非孤例。在武汉,一名前员工胡某在社交媒体发布“武汉找工作避雷”图文笔记,并附上在职期间获取的公司内部文件,最终被法院认定侵犯商业秘密,判赔3000元。

与此相反,北京某公司员工徐某因不满办公室有人吸烟,在朋友圈辱骂“傻*、去死”等内容,公司解除其劳动关系后,法院认定公司解除合法,驳回了徐某的索赔请求。

这些案例勾勒出职场言论的法律边界:在相对封闭的小群内闲聊,与在公开平台发布不当言论或泄露商业秘密,法律认定截然不同。

职场人际关系复杂微妙,情绪宣泄与法律侵权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在广东,某公司因在厂区公告栏张贴解聘通知,其中包含员工的身份证号码、户籍、住址等详细信息,被法院认定侵犯隐私权。

而在广西桂林,一名员工因信口开河称同事“爱骚扰某女同事”,最终被法院认定侵犯名誉权,判令其在公司内部公开道歉并承担对方律师费1万元。

法官提醒,微信群带有显著的“公共属性”,由于网络信息传播便捷、广泛,群聊内容很容易迅速扩散至公众视野。

在这个每句话都可能被截屏转发的时代,职场人的每一次敲击键盘,都需三思而后行。刘女士拿回了工作,但那段被当众宣读聊天记录的尴尬,以及为此对簿公堂的奔波,恐怕会是她职业生涯中难以磨灭的一课。

来源:从零到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