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去一次青楼,到底要花多少银子?换算成人民币,一般人玩不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0:45 1

摘要:“喝一杯花酒,先掏知县半年俸禄”,这句话在明代真不是段子。那会儿去秦淮河畔玩一趟,进门先交“花茶钱”,两三两银子相当于今天两千多块,进门后连姑娘的影子都未必看见,只能坐在大厅里听一场集体演奏,热闹归热闹,但荷包也跟着节奏跳。

“喝一杯花酒,先掏知县半年俸禄”,这句话在明代真不是段子。那会儿去秦淮河畔玩一趟,进门先交“花茶钱”,两三两银子相当于今天两千多块,进门后连姑娘的影子都未必看见,只能坐在大厅里听一场集体演奏,热闹归热闹,但荷包也跟着节奏跳。

真正想点名见头牌,礼单要翻倍。宋人笔记里写,李师师见客,先收“足色金十两”,按米价折算,差不多十五万人民币,光见面,茶水自理。到这一步,还只是拿到一张“号码牌”,后面排队多少王孙公子,全看姑娘当天心情。

酒局一开,烧钱速度更快。唐代长安平康里,一席“迎仙客”五十两银子,折合今天十八万,菜品未必多精致,胜在排场——乐工、舞伎、行酒令的小厮,连同捧巾斟酒的丫鬟,全是计时收费。喝得兴起,想留宿?行,再掏二十到一百两,头牌级别直接飙到十万加,知县一年俸禄当场蒸发。

最离谱的是赎身。陈圆圆被田畹带走时,价码开到“黄金千两”,按明代金银比价,相当于今天一千五百万。数字听着像神话,可《板桥杂记》里记得明明白白:董小宛赎身三千两,柳如是自带“万金”嫁妆,顾眉生一场诗会就能挣五十六万。换算下来,顶级名妓的身价,直接对标今天一线明星的商业代言。

钱从哪来?首先是“瘦马”产业链。扬州人多地少,养女难嫁,干脆从小调教琴棋书画,十三四岁拉到苏州、南京“挂榜”,投资周期短,回报率惊人。其次是当铺金融,文人进京赶考,常把祖宅地契、名人字画押在当铺换盘缠,考不中继续喝花酒,考中了加倍奉还,利息滚利息,当铺老板稳赚,青楼姑娘稳收。最魔幻的是“科举经济”,放榜那天,平康坊灯火通宵,新进士集体“一日看尽长安花”,花的都是未来官场的“期权”——反正上任以后,有民脂民膏托底。

底层百姓当然玩不起。明代一个工匠日薪零点零三两,合三十四块,干一年不吃不喝,勉强够听半场曲。农民更惨,全家年收入十两,刚好够在青楼点一壶“迎仙醉”,连姑娘的袖子都摸不着。悬殊的数字背后,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实景直播,也是古代阶层固化最赤裸的注脚。

今天走在苏州山塘街,还能看见当年的河房水阁,窗棂斑驳,砖石沉静。导游说这里曾是“烟花胜地”,游客拍照打卡,顺便感叹一句“古人真会玩”。可若把价格标签贴上去,恐怕多数人笑不出来——那一夜的花酒,够一户普通人家十年口粮。纸醉金迷的往事早随风散去,只留下一条冷冷的公式:奢侈消费越辉煌,脚下的寒霜越厚。

来源:博学多才的香瓜ymctRU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