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科技赋能玉米机收减损 跑出农业增效“加速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0:14 1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榆阳区立足农业大区战略定位,充分依托全区122.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的坚实产能基础,创新构建“政策扶持、科技赋能、设施升级”三维联动工作机制,将玉米机收减损工作作为稳定粮食生产、提升综合效益的关键举措,深度融入“稳农业、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榆阳区立足农业大区战略定位,充分依托全区122.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的坚实产能基础,创新构建“政策扶持、科技赋能、设施升级”三维联动工作机制,将玉米机收减损工作作为稳定粮食生产、提升综合效益的关键举措,深度融入“稳农业、强基础、促振兴”总体部署。榆阳区通过系统性谋划布局、多维度协同发力持续推动玉米机收减损各项措施落地见效,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秸秆捡拾打捆机列队作业

在榆阳区马合镇麻生圐圙明杰现代农业园区,多台玉米籽粒直收机整齐列阵,有序行进,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一排排挺立的玉米植株被迅速收割;随后,收割机伸出卸粮筒,金黄的籽粒如一道瀑布倾泻而下,精准注入等候的运输车辆,整个过程高效顺畅。同时,秸秆捡拾打捆机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钢铁军团”,沿着田垄连成一道笔直的战线齐头并进,将散落田间的秸秆尽数收集,随后“吐”出一个个规格统一的方形草捆。在这片田野上,玉米收割与秸秆打捆紧密衔接、无缝配合,不仅实现了粮食颗粒归仓,更推动了秸秆资源化利用,勾勒出“从丰产丰收到循环利用”的完整图景,生动展现了榆阳区以农业机械化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的智慧与成效。

玉米籽粒直收机现场作业

“我们园区有6000亩玉米地,今年全部采用籽粒直收模式。目前已经收了一半,还剩3000亩。整个过程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作业,种植环节采用的是高效节水技术,配合智能化滴灌系统,不仅节水、节肥,还让亩产提升了大约30%。下一步,我们计划在智能化管理方面继续发力,重点在收获、储运等环节减少损耗,确保颗粒归仓。”明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麻生圐圙基地项目经理杨广才说。

秸秆捡拾打捆机有序进行打捆作业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近年来,榆阳区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以科技为支撑、以机械为抓手,持续深化机械强农行动。通过系统谋划,将机收减损工作与玉米单产提升、良种推广、农机装备升级等重点任务协同推进,同时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政策举措的关键作用,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与作业质量。如今,榆阳区的机收减损已从单纯的技术层面优化升级,逐步转变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系统性实践,为夯实区域粮食安全根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工作人员进行玉米机收减损监测

“今年榆阳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22.5万亩,其中玉米82万亩。我们主要通过增加作物密度来提高单产,以减少机收损失的办法来提高收益。今年籽粒直收实现了20万亩,回收秸秆80万亩。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引进更多智能化、精准化的收获设备,扩大培训覆盖面,把机收减损技术推广到更多作物上,让更多农户和合作社真正看到实效、学到本领,推动全区粮食机收水平再上新台阶。”榆阳区农业机械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康虎平说。

从10.3万亩良种推广面积到88%的农业机械化率,从3657台(件)农机享受购置补贴到22.6万亩次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一组组翔实数据背后,是科技赋能为榆阳农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当前,榆阳区农业良种覆盖率已超 98%,新建玉米种植基地1万亩,累计完成机耕作业121万亩、机播作业87万亩。榆阳区以扎实行动将科技深度植入田间地头,从良种推广到农机升级,从社会化服务到基地建设,全方位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真正将“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为全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杨扬 高晓蓓 秦庭 报道

来源:榆阳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