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抖音双11那阵子,超10万商家销售额翻了倍,332个产业带的订单量都过了千万单。
直播电商现在是真的火,2025年GMV都冲到4.2万亿元了。
抖音双11那阵子,超10万商家销售额翻了倍,332个产业带的订单量都过了千万单。
这数据看着就吓人,谁能想到几年前还是流量风口的行业,现在成了数字经济的核心支柱。
咱们平时刷直播,可能没注意那些卖皮草、卖锅具的直播间,背后其实是一整个产业带在发力。
海宁皮草、平湖羽绒服这些传统产业带,以前靠线下批发走货,生意时好时坏。
现在架起手机开直播,直接对接消费者,销售额一下就翻了倍。
金华永康的锅具产业带更有意思,把非遗技艺融到产品里,直播卖得比以前火多了,还带动了7万多人就业。
我觉得直播电商最牛的不是卖货多,而是真的能让小厂子活过来。义乌小商品、顺德家电这些产业带,以前库存积压是老大难问题。
现在通过直播摸清消费者需求,按需生产,库存周转快了不少。
还有农产品,山东日照的蓝莓、辽宁盘锦的大米,以前愁销路,现在主播对着镜头介绍,销售额涨了好几倍。
聊完产业带的热闹,咱们再看看普通人的机会。
超200万个中小企业靠直播赚了增量,抖音双11期间,2万多个新商家第一次做直播就卖了百万以上。
本来以为直播是大商家的游戏,后来发现算法推荐挺公平,小商家只要产品好、内容实在,也能获得曝光。
农村地区更不用说,“数商兴农”工程让直播成了乡村振兴的抓手,不少农民拿起手机就成了主播,自家农产品再也不用愁卖。
用户现在刷直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日均下来超2.8小时。但大家也越来越理性,不再盲目跟风买东西。
“服饰成分党”博主靠科普面料知识,3个月涨粉180万,单场销售额能到150万。
如此看来,以前那种喊口号式的直播已经不吃香了,专业内容才真能留住人。
不过话说回来,行业越火,问题也越明显。
打开直播间,好多内容都大同小异,不是跟风模仿就是搞低俗营销。
有些商家为了流量,还搞虚假宣传、刷单炒信,看着销量挺高,其实都是水分。这种做法短期能赚点钱,长期来看真不是明智之举,早晚得被市场淘汰。
生态失衡也是个大问题。虽然中小达人贡献了八成以上的带货销售额,但大部分流量资源还是被头部主播占着。
普通从业者月收入也就几千块,90%以上没有五险一金。
本来想流量应该多分给认真做内容的人,后来发现头部效应还是挺难打破,这对行业长期发展其实不好。合规风险也不能忽视。
2024年监管部门下架了不少违规短视频,罚款总额快2亿元了。
虚假宣传、偷逃税这些问题,就像定时炸弹一样。
很显然,行业要想走得远,合规是底线,光靠耍小聪明肯定不行。
现在不少人已经开始转型了。
非遗相关的商家直播销售额涨了2倍,知识带货的引流效率比以前高多了。
品牌也开始重视自播,自己搭建直播间沉淀客户,不再单纯依赖头部主播。
平台也在调整,把更多流量倾向优质内容和中小企业。
毫无疑问,直播电商的规模红利还在释放,但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以前靠流量就能赚钱,现在得靠专业、靠合规、靠供应链。
商家深耕细分赛道,创作者提升专业素养,平台优化规则,监管加强引导,多方一起发力,行业才能走得更稳。
直播电商的发展,其实是数字经济的一个缩影。
它既赋能了实体经济,又满足了大家的消费需求,但也面临着转型的阵痛。
未来,那些能平衡商业利益和社会价值、兼顾创新和规范的参与者,肯定能在行业里站稳脚跟。而我们作为消费者,也能在更规范的直播环境里,买到更靠谱的产品。
来源:史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