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第10的向鹏首轮出局,20岁国乒新星被30岁陪练马特七局掀翻,全运会乒乓球赛场第一天就把夺冠剧本撕得粉碎。
世界第10的向鹏首轮出局,20岁国乒新星被30岁陪练马特七局掀翻,全运会乒乓球赛场第一天就把夺冠剧本撕得粉碎。
这场输球把看台和屏幕前的球迷同时打懵。
向鹏今年刚拿到WTT冠军赛男单亚军,世界排名冲到第10,是教练组重点考察的下一代主力。
马特已经退出国家队一线,平时主要给女队削球手当陪练,官方报名年龄30岁,实际比樊振东还大一岁。
两人此前交手记录向鹏全胜,最新一次队内对抗他刚以4比1拿下。
谁也没想到,同样的场地,同样的七局制,剧情直接反转。
比赛过程足够刺激。
向鹏先拿两局,马特连追三局,第六局向鹏挽救三个赛点把比分拉回3比3,决胜局却一路落后,最后发球直接失误送分,比分定格在9比11。
技术统计显示,向鹏全场主动失误38次,比马特多出整整14次,关键分上心态波动肉眼可见。
直播弹幕刷得最多的两个字:手软。
国乒内部把全运会称为地狱级副本,一点没夸张。
男线21人晋级16强,8位世界冠军全部在列,可没一个4比0轻松过关。
樊振东打周雨,第三局被对手拿到局点,靠两个极限反拉才过关;王楚钦面对魏世皓,第二局一度3比7落后,连得8分逆转;林高远和程靖淇缠斗到第六局,最后靠发球变化才拉开比分。
女线同样惊险,孙颖莎、王艺迪虽然横扫,每局也都只赢两分球,朱雨玲、蒯曼都是4比2险胜。
世界第11石洵瑶1比4输给北京队李雅可,香港一姐杜凯琹被削球手刘斐剃光头,冷门一个接一个。
为什么陪练能把主力拉下马?
答案藏在训练结构里。
国家队一队大约30人,陪练人数常年保持在40人以上,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模仿国外主要对手,把主力逼到极限。
马特专练削球,旋转强度比正式比赛还夸张,向鹏平时打削球机会不多,一遇到极端旋转,出手点立刻对不上,越打越急。
换句话说,陪练每天研究的就是怎么赢你,主力却要分散精力对付全世界,翻车并不稀奇。
再往深看,全运会赛制本身也是爆温床。
七局四胜、一天一场、无遮挡抽签,排名高的选手第一轮就可能碰到硬茬。
向鹏这次签表落在削球半区,第二轮潜在对手就是刘斐,如果过关后面还可能碰韩莹,赛前教练组已经提醒他要耐心,可20岁的小伙子还是把比赛想简单了。
反观马特,输球没人责怪,赢了直接封神,心理负担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竞技体育里,心态差0.1,技术差一档。
球迷最关心的是:向鹏会不会被这次失利打垮?
翻阅历年数据,国乒主力在全运会首轮出局的例子并不少。
2009年,20岁的张继科同样首轮输给陪练王建军,三年后他拿下伦敦奥运金牌;2013年,19岁的樊振东被尚坤淘汰,后来照样成为大满贯。
输球只要总结到位,反而能提前暴露短板。
向鹏的技术框架没问题,差的是对削球的阅读和关键分的胆量,回去把旋转判断、出手节奏、落点控制三项补齐,未来依旧可期。
老将的坚守同样值得玩味。
30岁马特赢球后没庆祝,只是把球拍放进背包,鞠了一躬就离场。
赛后采访他说:我就是做好陪练本分,赢一次算捡的。
一句话把身份摆得明明白白。
国乒能长盛不衰,靠的不只是闪光灯下的冠军,还有这些在角落默默发力的影子。
他们让主力不敢松懈,也让球迷看到,中国乒乓球的厚度到底有多深。
爆冷的另一面,是新人上位的机会。
李雅可淘汰石洵瑶,刘斐横扫杜凯琹,北京队19岁小将黄友政也4比3掀翻赵子豪。
全运会每四年一次,各地方队都把最好资源砸进来,年轻选手只要抓住一场,就能直接进入国家队教练视野。
当年许昕就是2009年全运会连胜王励勤、马琳,从此锁定主力位置。
今年轮到谁?
答案会在接下来一周揭晓。
回到争冠话题。
男线樊振东、王楚钦、马龙、梁靖崑四大主力全部在线,女线孙颖莎、陈梦、王曼昱、王艺迪形成四强壁垒,看上去依旧稳。
可全运会最迷人的就是不确定性,体能、心态、签表、临场状态,任何一环掉链子都能改写结局。
2017年丁宁就是带伤出战,最终输给刘诗雯。
谁敢说今年不会再上演一次?
想预测冠军,先把目光放到11月12日的八强战。
那天开始,一天双赛,上午四分之一决赛,晚上半决赛,对老将体能是极限考验。
樊振东、马龙同处上半区,大概率提前火并;孙颖莎、王曼昱也可能在半决赛相遇。
真正的肉搏才刚刚开始。
看完首轮,最深的感受是:中国乒乓球没有安全牌。
世界排名、过往战绩、年龄优势,在七局四胜的擂台前全部归零。
向鹏的失利给所有年轻人提了个醒:想穿上国家队战袍,先过全运会这一关。
马特们用球拍告诉外界:陪练也能当主角,只要站在球台对面,谁都有机会把对手拉下马。
后面的比赛,继续准备好心跳吧。
来源:勇敢的微风kUef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