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年,该村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应用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增施有机肥等一系列黑土地保护技术,让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有尝到了甜头。去年,合作社在化肥减量20%的情况下,仍然实现比过去增产10%以上。“去年我以为产量到顶了,今年试着提高了玉米种植密度,结果又增产了。
新华社长春11月18日电 题:增肥黑土地 筑牢大粮仓——吉林加强黑土地保护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薛钦峰、孙鹏程
秋收后的东北黑土地,气温逐渐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在吉林部分产粮大县,田野里仍没有安静下来。农民们忙着翻地,将秸秆还田,为保护黑土地和来年春耕做足准备。
在全国产粮大县榆树市的环城乡桂家村,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着翻转犁仍在田里作业。机械破土而入,地下一层松软的黑土便被翻出地面,泛着油亮。
10月14日,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吉林省米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机械化收割水稻作业展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摄
这几年,该村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应用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增施有机肥等一系列黑土地保护技术,让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有尝到了甜头。去年,合作社在化肥减量20%的情况下,仍然实现比过去增产10%以上。“去年我以为产量到顶了,今年试着提高了玉米种植密度,结果又增产了。”马占有高兴地说。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吉林省地处东北平原黑土地核心区,粮食产量80%以上产自典型黑土区。“十四五”期间,吉林省紧抓黑土地保护,制定《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通过分区治理、绿色防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探索黑土地保护的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构建高效运转的黑土地保护体系。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秋收期,吉林产粮大县普遍迎来丰收。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麦朝说,今年是吉林省近年来作物长势最好的一年,粮食单产和总产有望再创新高。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吉林省粮食年产量已实现连续4年保持在800亿斤以上,单产连续3年居粮食主产省第一位。
9月23日,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岔路河镇,永吉县鑫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驾驶农机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摄
持续大面积推广应用黑土地保护措施,助力粮食持续稳产增产。在四平市梨树县的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秋收后的田野里铺满了金黄的玉米秸秆。近年来,当地通过专家指导、示范应用、补贴带动等综合施策,基地内实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全覆盖。“秸秆覆盖还田加上免耕播种,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当地农民杨青魁说。如今,基地覆盖梨树县17个乡镇、200余个村,年产玉米超过10亿斤,带动上万户农民增产增收。
与此同时,“十四五”期间,吉林省重点把科技支撑黑土地可持续利用作为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抓手。2021年,吉林省与中国科学院签订框架协议并启动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探索用科技力量实现黑土地保护与粮食产能双协同、双提升。
吉林省还启动省级黑土地保护重点专项和黑土先导A类专项100多项,建设3个万亩级、30个千亩级示范基地和一批示范点,集成推广黑土地保护治理技术和模式。目前,吉林省因地制宜构建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黑土地保护路径,全面推行10大黑土地保护模式。
在德惠市岔路口镇的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域内加工厂里一袋袋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大米正等待装运发车。当地长义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长义说,6公顷稻田里不仅使用有机肥料,还养殖了鱼、蟹。“种养结合,让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不断减少,水稻品质越来越好。”他说。如今、在长春、四平等粮食主产区,各地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农民将畜禽粪污发酵后就近还田,实现“变粪为宝”,不断为黑土地“增肥”。
不断拓展保护模式的同时,吉林省还在持续发挥治理效能。例如,近5年来,吉林省治理典型黑土区内的重点区域侵蚀沟5000余条,治理沙化土地73万亩。吉林省还开展严厉打击破坏黑土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2021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累计侦破涉黑土案件140起。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吉林省通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省耕地平均耕层厚度增厚0.68厘米、达到20.58厘米,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提升1.44g/kg、达到26.88g/kg,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高0.07等、达到4.44等,为粮食持续稳产增产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