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九,天高气爽,她踩着一把旧蒲扇,像踩最后一块浮冰,说:‘今天不陪你们玩了。’”——野老口耳相传的谢自然,就这么把65岁过成倒计时。那天南充城外挤满看热闹的人,比庙会还多,都想瞧瞧“飞升”是不是真像风筝断线,一撒手就看不见。
“九月九,天高气爽,她踩着一把旧蒲扇,像踩最后一块浮冰,说:‘今天不陪你们玩了。’”——野老口耳相传的谢自然,就这么把65岁过成倒计时。那天南充城外挤满看热闹的人,比庙会还多,都想瞧瞧“飞升”是不是真像风筝断线,一撒手就看不见。
她提前在东壁留字,十六个字,墨还没干透:“莫生悲苦,可勤修功德”。没有诀别,也没有“我上天了”的盖章,像把存折密码写给邻居,顺手,捎带一点“记得交水电费”的口吻。围观里有人哭,有人开盘打赌“离地三尺算我赢”,更有人拎了梯子,想第一时间扯住她袍角——结果只抓到一把风,和满袖子的桂花香。
史官后来写她,用词极抠门:“自然辟谷,神采愈健。”翻译过来就是:不吃饭,还比食堂大叔精神。至于飞升那笔,只敢用“传闻”二字,怕写实了被扣“宣传迷信”帽子。野史补刀更损:有人瞧见谢仙姑绕到后山,换粗布衫,顺流而下,当了个撑船阿婆。版本越多,她越像一条甩钩的鲤鱼,谁都逮不着真身。
可故事没死。千年后,川北老码头依旧把九月九喊作“谢姑日”。老太太们晒腌菜,顺手往天上递一炷香,意思是“谢姑,咸度帮我看着点”。小姑娘考驾照,也在后视镜挂个袖珍蒲扇,图“一把过”。信仰被切成生活小料,不必腾云驾雾,也能解人间油腻。
有人较真:她要是没飞,不就是古代大型“集体幻觉”?答案或许在另一条记录里:谢自然一辈子干的最多的事,不是打坐,是背药箱。瘟疫来,她熬药;荒年来,她分粮;穷人欠租,她替写欠条。百姓眼里,这份“先管你饭,再谈天道”的实在,比离地三米更玄。飞不飞升,成了副产品——大家只想确认,好人有好报能兑现,哪怕报在看不见的地方。
所以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最诚实的回答:不知道。史官没拍到照片,无人机也没直播。能确定的是,自她之后,当地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谁若活到六十有五,还身体倍儿棒,就得在重阳那天请全村吃面,叫“谢姑面”。面里撒一把菊花,一口下去,清苦回甘,像把“别哭,去做点好事”咽进肚子,长力气。
故事讲到这儿,飞升没飞升早就不重要。谢自然把“成仙”拆成两份,一份留给自己——爱干嘛干嘛;一份偷偷塞给围观的人:好好活,好好帮,别等上天,先让身边人少受点苦。她若真在后山撑船,听到这句,大概会摇橹笑:别瞎拜,水位涨啦,先上来再说。
来源:洒脱旭日FZI4s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