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7日,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化化妆品监管改革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国化妆品产业站上了新的起点。这份文件,以其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和细致务实的24条新政48项举措,不仅回应了时代发展之需,更描绘
2025年11月17日,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化化妆品监管改革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国化妆品产业站上了新的起点。这份文件,以其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和细致务实的24条新政48项举措,不仅回应了时代发展之需,更描绘出从“制妆大国”迈向“制妆强国”的清晰路径。“化妆品监管新政24条”的核心要义,在于精准把握了“科学监管”与“产业创新”的辩证关系,以高水平的科学监管和深化改革举措护航化妆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宣告了中国美妆产业黄金时代的正式来临。
深化改革破局:
以科学监管赋能产业生态,
激活万亿市场创新动能
众所周知,中国自2023年开始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化妆品消费市场。万亿规模的市场体量、超过230万个的产品备案数量,以及国产化妆品份额超越55%的数据,无不印证着产业的蓬勃生机。然而,“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问题也曾是行业发展的隐忧,其背后是监管体系与产业创新节奏之间亟待调和的矛盾。
此次《意见》的出台,是一次监管范式的重大变革。它从顶层设计上重构了监管与市场的平衡关系,其经济逻辑是从追求“管得住”的静态安全,向追求“管得好、促发展”动态繁荣的跃迁,使得化妆品科学监管体系愈发完善。正如国家药监局相关领导明确指出的,化妆品监管的底层逻辑是“获益与风险平衡”与“质量与效率的平衡”。这“两个平衡”正是此次化妆品监管新政的灵魂。
首先,它确立了“科学化、法治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监管道路,为市场提供了稳定的预期,这“四化”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石。科学化,意味着监管决策基于证据和风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法治化,确保了市场规则的稳定、透明和可预期,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国际化,通过标准、方法与全球先进实践经验的无缝对接,为中国品牌出海降低合规成本,融入全球价值链;现代化,则强调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监管效能,实现降本增效。这“四化”监管体系的精准定位,使监管本身从一种外部约束,转变为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它构建了“全链条、全方位”的改革框架,提升了产业全要素的生产率。《意见》从鼓励创新、优化审评、强化监管、夯实技术到推动国际接轨,覆盖了从原料、研发、生产、经营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这种系统性思维,确保了改革举措的协同效应,旨在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
例如,一边“开辟新功效快车道”鼓励企业研发突破,提升产品附加值,一边“实施质量体系提升行动”夯实生产质量根基,降低质量风险成本;一边接轨国际,减少出口壁垒,一边筑牢国内安全防线,保护消费者权益。这种“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智慧,实质上是优化了资源配置,将监管资源精准投向风险最高的环节,从而为创新划定了清晰的赛道,也让安全成为了不可逾越的底线。
化妆品监管新政24条通过构建一个更高效、更科学、更开放的监管新生态,为整个产业的价值链升级赋能,这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化妆品领域的具体体现,其目标是充分释放万亿级市场的巨大潜力,培育产业增长的新势能,加速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举创新引擎:
全链条政策红利精准滴灌,
培育经济增长新极点
《意见》最具突破性的价值,在于它运用产业政策思维,精准识别并着力破解制约产业创新的痛点、堵点,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式的制度供给,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创新快车道”降低制度成本,引导研发资源优化配置。对新功效化妆品实行“即报即审”并建立前置咨询机制,直击企业创新过程中“政策不明、审评漫长”所带来的沉默成本和高昂的时间成本。这不仅是审评速度的提升,更是通过明晰的游戏规则,降低了企业创新的不确定性,引导研发资源向“真创新”领域聚集。同时,允许配方相似产品共用技术资料、将原料安全信息调整为存档备查等举措,是典型的“降成本”措施,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和重复劳动,让企业能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真正的创新研发中,提高了研发投入的边际效益。
“首发经济”与“银发经济”创造新供给,开辟市场新蓝海。允许国际新品免于提交境外上市证明,是中国市场自信与开放姿态的集中体现,旨在将中国打造成为全球美妆创新的“首发地”和“引力场”。这一政策将通过“鲶鱼效应”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倒逼国内企业提升产品力与品牌力。而前瞻性地布局“银发经济”,支持针对老年群体需求的产品研发,则是精准捕捉了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这体现了政策对“长寿经济”的深刻洞察,将“美丽消费”的内涵从年轻人扩展到全生命周期,为产业开辟了一个极具潜力的增量市场,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挖掘内需潜力的重要举措。
“智慧监管”提升全链条效率,契合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行电子标签是监管数字化升级的典范之作,具有显著的经济外部性。它一举多得地可使消费者获得更丰富、更便捷的产品信息体验,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企业亦可实现标签的动态管理和包装的优化,减少了因标签变更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成本支出,准确契合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监管部门则能更高效地追踪和管理产品信息,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此外,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审评、对企业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实现“无事不扰”,都是通过提升监管本身的效率,来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清障提速,营造一个“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
迈向黄金时代:
接轨国际提升产业竞争力,
从制妆大国到制妆强国
《意见》的雄心,不止于国内市场的繁荣,更在于推动中国化妆品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攀升,实现从“成本优势”向“品牌优势”和“科技优势”的跨越。
国际接轨是降低全球化成本的通行证。加快推进动物试验豁免,是《意见》中极具战略意义的一步。国家药监局相关领导在谈及此问题时曾辩证地指出:“从发展趋势看,减免动物试验是发展趋势,但需要综合考量、循序渐进,前提是确保化妆品质量安全。”此次改革明确将减免动物试验提上日程,并加速替代方法的开发与应用,正是这一“循序渐进”原则的落地。它将为国内优质产品进入欧盟等高端市场扫除了核心障碍,极大地降低了中国化妆品“走出去”的合规成本与市场门槛,是支持国妆“出海”最实质性的举措之一。
从“制造”到“智造”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意见》中关于深化监管科学研究、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强化安全评估体系建设的部署,旨在夯实产业长远发展的科学根基。一个强大的产业,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通过国家层面的引导,推动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在皮肤科学、原料创新、功效评价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才能让中国化妆品产业摆脱对国外原料和技术的过度依赖,培育出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成分”和“中国品牌”,从而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取更高的附加值。国家药监局相关领导曾强调,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探索开展国际标准跟踪转化,参与构建国际绿色标准和绿色体系,掌握绿色体系话语权。这清晰地表明,中国美妆产业的未来,不仅是产品的出海,更是标准、技术和话语权的出海。
《意见》的出台,是中国化妆品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深刻诠释了“管”与“放”的辩证法,以更科学的“管”,来促进更高质量的“放”;以更到位的“管”,来保障更大胆的“放”。这24条改革意见,如同24根坚实的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国从“制妆大国”迈向“制妆强国”的宏伟桥梁。
毫无疑问,对于中国化妆品行业的从业者们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监管的深化改革已经指明了方向、扫清了障碍、铺设了赛道。接下来,需要产业界以更大的创新热情和责任担当,抓住历史机遇,苦练内功,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共同推动中国美妆产业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让“中国美”不仅妆点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更要以自信的姿态闪耀于世界舞台。
(本文为中国香妆评论员文章,作者为财经作家、前媒体人江湖散人,著有多部财经著作。中国香妆融媒体发布本文只是为了传递更多的讯息,不代表任何有倾向性的投资意见或市场暗示,仅供行业参考。)
/// END ///
原创 江湖散人
转载请注明原链接/出处
合作 laoduoyuya|头图来源 Pixabay.com
来源: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