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刷短视频被骗:谁在围猎3.69亿老人的孤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0:09 1

摘要:“我妈上周刚买了华为智能手表,这周就被短视频骗走 5 千块买‘抗癌神药’!” 上海 90 后林女士的吐槽,在头条评论区炸出上万条共鸣。一边是我们前几天热议的 “70 岁玩无人机、63 岁买豪车” 的新潮老人,一边是刚曝光的 “3000 亿短视频收割链”——3.

“我妈上周刚买了华为智能手表,这周就被短视频骗走 5 千块买‘抗癌神药’!” 上海 90 后林女士的吐槽,在头条评论区炸出上万条共鸣。一边是我们前几天热议的 “70 岁玩无人机、63 岁买豪车” 的新潮老人,一边是刚曝光的 “3000 亿短视频收割链”——3.69 亿中国老人的数字生活,正陷入冰火两重天的分裂:

北京 68 岁的张大爷,白天用无人机航拍家乡,晚上刷短视频到凌晨两点,干眼症犯了也停不下来;杭州 72 岁的李奶奶,刚学会用智能音箱听戏,就被直播间 “干儿子” 忽悠买了 2 万元三无保健品,家里堆成小山;更令人痛心的是武汉 89 岁的王奶奶,天天刷 “长寿克子孙” 的短视频,竟被算法反复推送同类内容,最终吞药自杀。

头条大数据狠狠戳破了 “银发享老” 的美好滤镜:“老人沉迷短视频” 话题近一周阅读量破 8 亿,“银发诈骗” 相关内容单日搜索量暴涨 400%,其中 82% 的关注者是 25-50 岁的子女。天猫数据显示,老年群体人均消费虽达年轻群体的 2.3 倍,但市场监管总局同期公布的 4500 多起私域直播诈骗案中,90% 的受害者是中老年人,平均每起被骗超 1 万元。评论区彻底撕裂:有人骂 “平台只顾赚钱不管老人”,有人怨 “子女陪伴太少才让骗子趁虚而入”,更有人问 “到底是老人太好骗,还是套路太隐蔽?”

“我爸以前连网购都怕,现在天天给主播打赏,说那是‘干闺女’。” 成都陈先生的无奈,揭开了短视频收割老人的完整闭环。骗子的套路从不是 “硬骗”,而是精准拿捏老人的心理弱点,三步就让养老钱 “自动上交”:

第一步:用 “虚假温暖” 攻破情感防线

“叔叔阿姨,比亲儿女还疼您”—— 这是直播间主播的标配话术。他们每天按剧本扮演 “孝子贤孙”,一口一个 “爸妈”,说 “卖货的钱全捐公益”,甚至记住老人的生日、病史,比常年在外的子女还 “贴心”。北京平谷一家商家更狠,用 “1 元购 10 枚鸡蛋” 引老人到店,注册会员后拉进微信群,天天发 “养生小贴士”,慢慢把普通鸡蛋吹成 “富硒神蛋”,把黑玛卡包装成 “兰蔻出品的抗皱圣品”。

心理学专家指出,60 岁以上老人中,52% 存在孤独感,短视频主播的 “虚拟陪伴” 正好填补了情感空白。就像江苏苏州的王大爷说:“儿女忙得半年不打一个电话,主播天天跟我问好,买他的东西就算帮衬孩子了。” 可他们不知道,这些 “贴心话” 全是话术,主播一天能赚 2000 块,而所谓的 “公益捐款” 根本不存在。

第二步:用 “信息茧房” 洗脑健康焦虑

“血糖高的别吃降压药!这个枕头睡一觉就好”“癌细胞最怕这三种蔬菜,吃对多活 20 年”—— 这类标题的短视频,正疯狂推送进老人的手机。QuestMobile 数据显示,老人每天刷短视频近 4 小时,其中 35% 是健康类内容,而他们中能准确分辨信息真假的只占 31.2%。

骗子摸透了老人 “怕生病、想长寿” 的心理,只给结论不给证据,主打情绪轰炸。安徽滁州一家公司更阴险,在短视频平台开 “养生讲座”,把老人引流到微信群后,雇 “水军” 发 “吃了药血压就降了” 的虚假评价,把普通胶囊吹成 “能永葆青春的神药”。山东冠县的超市更直接,现场直播宣称普通鱼油能 “抗肿瘤、降血糖”,骗得老人疯狂抢购,殊不知这些都是普通食品,连保健品资质都没有。

更可怕的是算法的推波助澜:老人越看 “抗癌偏方”,平台越推同类内容,最后形成信息茧房。就像武汉的李奶奶,刷多了 “长寿克子孙” 的视频,竟真以为自己是家庭负担,走上绝路 —— 这哪里是看视频,分明是被算法 “精神操控”。

第三步:用 “私域收割” 掏空养老钱

“这是给家人们的专属福利,只有群里能买”—— 主播说完这句话,就把老人引到 “私域直播间”,这才是骗局的终极环节。数据显示,私域直播的老人受骗率比公域高 3 倍,平均被骗 10957 元,比公域多了近 5000 块。

骗子之所以偏爱私域,就是因为隐蔽性强:私下转账、不退不换,就算老人发现被骗,也没证据维权。广州一家公司就靠这招,把普通保健食品吹成 “能消除血管斑块的神药”,通过 “以老带新” 拉人进群,在封闭直播间里忽悠下单,单场直播能赚 25 万,直到被市场监管局罚款才收手。更狠的还有 “以房养老” 骗局,主播装成理财专家,说 “抵押房子买理财,收益翻番”,骗得老人钱房两空。

“我爸被骗后还骂我多管闲事!” 深圳周女士的崩溃,道出了无数子女的无奈。这场 3000 亿的 “数字围猎”,到底是谁的责任?头条评论区的三大派争论,撕开了残酷的真相:

“平台不作为” 派:长辈模式成摆设,成瘾设计比游戏还狠

“未成年人有防沉迷,老人凭啥没有?” 这是最戳痛的质问。现在的 App “长辈模式”,大多只改个大字体,广告、付费链接一个不少,有的甚至故意简化操作,让老人更容易点到付费按钮。小米的防跌倒吸顶灯、舒福德智能床能远程监测老人健康,可短视频平台连 “大额消费提醒” 都做不到 —— 一边是 “贴心适老”,一边是 “放任收割”,平台的双重标准太明显。

更讽刺的是,平台对诱导消费的内容视而不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查了 4500 多起私域直播违法案,罚了近 7000 万,可骗子换个账号又能开播。就像网友说的:“只要能赚钱,平台才不管是不是骗老人的养老钱。”

“子女缺位” 派:你嫌爸妈烦,骗子却在陪他们聊天

“我妈给主播打赏,是因为主播记得她的生日”—— 这条评论获赞 10 万 +。很多子女一边抱怨爸妈 “好骗”,一边连电话都懒得打。QuestMobile 数据显示,老年群体每月上网 129 小时,其中 35% 耗在短视频上,说白了就是 “太闲、太孤独”。

上海的林女士醒悟后,每天陪妈妈看半小时短视频,帮她甄别信息,不到一个月,“原来那些主播都是演的,还是女儿靠谱。” 可太多子女做不到这点,把 “没时间” 挂在嘴边,却忘了骗子正趁虚而入 —— 你省下的陪伴时间,全成了骗子的可乘之机。

“老人糊涂” 派:贪小便宜、信谣言,咋劝都不听

“我爸非要买‘能升值的假古董’,说我不懂行”—— 这种吐槽很常见。不可否认,部分老人确实有 “贪小便宜”“信偏方” 的弱点。山东冠县的超市用 “1 元买 10 个鸡蛋” 引流,立马围满了老人;江苏苏州的骗子说 “药酒能治百病”,老人就算家里堆不下也抢着买。

可真的是老人 “糊涂” 吗?60 岁以上老人中,有 68.8% 分不清网络信息真假,不是他们笨,是数字时代没给他们适应的时间。就像当年父母教我们用筷子,现在我们却嫌他们学不会用手机 —— 不是老人跟不上时代,是我们没耐心带他们跟上。

来源:四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