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时节的三晋大地,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正在加速“蝶变”——从晋北光伏电站到晋南绿电工厂,遍布8市的13个绿电园区试点,正掀起一场以绿电为核心的能源转型浪潮。2025年以来,我省锚定“双碳”目标,将绿电园区建设作为破解“一煤独大”、迈向“清洁低碳”的关键抓手,让
深秋时节的三晋大地,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正在加速“蝶变”——从晋北光伏电站到晋南绿电工厂,遍布8市的13个绿电园区试点,正掀起一场以绿电为核心的能源转型浪潮。2025年以来,我省锚定“双碳”目标,将绿电园区建设作为破解“一煤独大”、迈向“清洁低碳”的关键抓手,让绿电成为驱动转型的核心力量。
在山西绿电园区建设中,省商务厅以招商引资为核心抓手,打出“平台推介+精准对接+服务优化”组合拳,将绿电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优势,为绿电园区打造强劲“招商强磁场”。
为扩大绿电园区影响力,省商务厅通过2025年山西(太原)能源产业博览会、厦门投洽会等多个展会平台和“投资中国·对话山西”外资企业圆桌论坛、外资企业山西行等多项专题活动对绿电园区进行重点推介,以绿色场景促进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推动其结合主导产业实行差异化、链式招商,引进一批绿电需求高的优质项目。
针对部分园区项目规模小、落地慢的痛点,省商务厅指导各园区制定“一园一策”招商方案:聚焦电池及上下游、绿色算力、高端装备制造等绿电需求迫切的产业,绘制招商图谱,精准匹配企业用能需求;紧盯东部产业转移趋势,依托绿电成本优势,承接电动汽车零部件、绿电制醇等项目;加大外资招引力度,打造多元化绿电应用场景,吸引外资制造业及供应链企业落户。
同时,联动各地开发区,优化招商服务流程,推动“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在绿电园区落地,确保招商项目与绿电供应时序精准衔接,让企业引得来、落得下、发展好。目前,各绿电园区已经招引储备了一批电池及上下游、储能、装备制造、人工智能、铜基新材料、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医药等产业项目,正在形成我省招商引资新优势。
在山西能源转型的棋局中,绿电园区是关键“落子”,而金融则是盘活全局的“活水”。山西金控以“传统工具筑基、创新体系破局”的双轨模式,为园区量身打造全周期金融解决方案,成为绿电转型的“坚实后盾”。
山西金控进一步用活传统金融服务手段,通过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等工具强化投融资支持,支持绿电园区内的企业发展。
同时,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创新构建的“电碳一体化”服务体系,更直击绿电园区发展的中后端难题。该集团统筹旗下山西交易集团、金控绿色科技公司、山西征信等平台资源,量身定制全链条解决方案:完善新型电力系统服务,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和源网荷储协同互动,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与欧洲CBAM(欧洲碳边境调整机制)的核心认证机构南德集团达成合作协议,联合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国际认可的绿电溯源认证服务;依托山西交易集团开展CCER、CEA碳资产交易,让企业的“碳减排”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碳收益”,提升碳资产增值能力;建设碳足迹平台,为园区增量招商项目及出口企业提供产品碳认证,助力企业抢占国际绿色市场;开发碳账户系统,基于企业能耗碳排放数据构建碳信用评价体系,既为企业制定减排策略提供依据,也为金融机构精准放贷、政府部门碳管控提供数据支撑;筹建山西绿色技术学会,搭建跨领域协同创新平台,聚集优质绿色科技资源,推动智能电网、源网荷储等技术落地,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全方位激活园区金融生态。
“金融组合拳”的效力持续释放,推动更多绿色金融成果落地生根,为绿电园区建设与能源转型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绿电园区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园区运营方与入驻企业的协同联动。如今,“三方合力”已在全省绿电园区结出硕果,形成“以绿电引产业、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兴地方”的良性循环。
地方政府搭台,各市纷纷成立绿电园区专项工作组,以精准服务扫清项目障碍。大同市为绿电园区开辟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将项目落地周期大幅缩短;运城市出台绿电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费减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单个企业年均减负显著;其他市也围绕土地供应、电力接入、补贴发放等关键环节主动作为,为后续园区建设与企业入驻筑牢政策根基。
各园区运营方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运城绛县经开区绿电园区采用“增量配电网+绿电直连+绿电交易”的运营模式,成为高载能产业绿电转型的示范园区;长治高新区绿电园区则创新采用“绿电专线+绿电专变”的直供模式,让绿电供应更稳定、更直接……企业降本、产业升级、地方增收的共赢格局,让绿电园区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从晋北的光伏阵列到晋中的绿电制氢,从招商引资的“强磁场”到金融赋能的“活水源”,山西绿电园区正以协同之力,让风光资源深度转化为发展动能。这场转型不仅破解了“一煤独大”的产业困局,更通过多部门联动、创新模式探索,让绿电从“清洁动力”升级为吸引产业、拓展市场、激活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若男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