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速公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是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 年以来,全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加速。据统计,2020 年以来,吉林省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1424 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5008 公里。2023 年,吉林省的汽车保有量为 958
高速公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是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 年以来,全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加速。据统计,2020 年以来,吉林省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1424 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5008 公里。2023 年,吉林省的汽车保有量为 958 万辆,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也面临着车流量快速增长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冷(每年 11 月至次年 3 月),降雪频繁,年平均降雪日数达 60 天以上。暴雪冰冻等恶劣天气对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影响巨大,受降雪影响,高速公路路面易出现积雪、结冰及冰雪混合等现象,从而导致路面摩擦系数减小,车辆行驶稳定性下降,交通事故率升高。
据统计,吉林省高速公路冬季交通事故发生数量相较于其他季节,明显增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为有效防范发生严重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往往采取在收费站入口管制、限制车辆驶入等措施。而管控措施给高速公路参与者带来较大不便,在社会上反响强烈。但是在不封闭高速公路的情况下进行除雪防滑作业,恶劣的路面环境、较低的能见度、较大的通行量和较高的车速,给除雪作业带来很大的安全风险。如何实现降雪后不封路或尽可能减少封路时间,同时又能安全高效开展除雪防滑作业,以满足公众出行需求,是吉林省高速公路冬季养护管理的一大难题。
因此,加强吉林省高速公路冬季降雪天气应急处置研究,对于保障高速公路安全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林省冬季降雪特点
1. 降雪量大。吉林省冬季降雪量地域分布,自西向东递增,西北部降雪量最少,平均只有 15 毫米,东部山区和半山区年降雪量可达 85 毫米以上。
2. 降雪持续时间长。吉林省冬季一次降雪过程可持续数天甚至更长时间。从降雪天数来看,最少的西北部平均只有 12 天,东部山区半山区平均是 24 天,最大值为 45 天。
3. 降雪类型多样。吉林省冬季降雪包括干雪、湿雪、雨夹雪等,其中湿雪和雨夹雪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影响最大。
(二)降雪对高速公路的影响
高速公路的运行极易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处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吉林省,最易受到恶劣天气影响的就是降雪。近三年交通事故统计数据显示,恶劣天气下发生交通事故占比近 20%,恶劣天气更容易导致多车辆、大范围、重损失的事故发生。
降雪对高速公路的具体影响有:
1. 降低路面摩擦系数。积雪和结冰会显著降低路面摩擦系数,导致车辆制动距离增加,易发生侧滑、追尾等交通事故。由于高速公路的特性,通行车辆车速较快,最高速度可达 120 公里 / 小时,上述影响易导致多车损失发生,给通行者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2. 影响驾驶员视线。一是降雪过程中能见度低,影响驾驶员视线,增加行车风险;二是冰雪表面对阳光的反射率高,易产生眩光,使驾驶员的眼睛不适,瞬间难以看清道路、交通标志和其他车辆,增加误判和操作失误的风险。
3. 导致交通拥堵。降雪天气易引发交通事故,导致交通拥堵,影响高速公路通行效率。
为了保障通行安全,减少交通拥堵,降低恶劣天气影响道路的通行效率,吉林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方案。
(一)加强预警信息发布
近年来,全球性恶劣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做好恶劣天气条件下道路交通应急处置,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经济损失,离不开精准的气象预警。中国气象局开展了高速公路路段交通气象观测网建设工作,建设了公路交通自动气象站,可以实时监测公路沿线气温、湿度、雨雪量、风速、能见度等要素。2019 年 3 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公报》刊发的《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暴雪冰冻灾害应急联动机制的通知》,明确提出暴雪冰冻灾害应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原则,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加强与气象局的协调沟通,及时获取精准天气预报讯息,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为出行人员提供精准的天气预报讯息。
1. 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降雪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和路况信息。
2. 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可变信息标志发布降雪冰冻等信息,并结合具体情况,发布路况信息、交通状态、道路状态、交通指令等实时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交通堵塞、事故地点、车道封闭、限速变更、天气预警等。驾驶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前做出行驶决策,比如选择合适的路线避开拥堵,或者减速慢行以应对不良天气条件。从而实现恶劣天气时,路段中的梯度预警功能,有效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3. 提高信息发布频率。在降雪天气期间,加密信息发布频率,确保驾驶员能够及时掌握最新路况信息。
无人机桥梁健康监测平台
(二)提高应急处置效率目前,吉林省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针对降雪对高速公路的影响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办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恶劣天气条件下高速公路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但还应加强与高速公路公安部门联动,从而形成整体合力。
1. 成立除雪防滑应急指挥部。交通运输、公安交警、交通执法、气象、消防、医疗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联勤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快速处理交通事故及人员救援。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制定冬季除雪防滑应急预案,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公安交警、交通执法等部门协同参与;统筹资源调配、信息发布、跨部门联动,确保雪灾应对高效有序。
指挥部还要设立机械除雪组、交通管控组、后勤保障组三个专项工作组。
机械除雪组:需配备大型专用除雪设备,如高速扫雪车、除冰车、大型融雪剂撒布机等,确保高效处理长路段的积雪。机械除雪组负责调度铲雪车、撒布机等设备,合理安排作业顺序,并在设备作业时,做好安全警示。每年入冬前组织实战演练,培训机械操作、安全防护及多部门协同作业能力,确保作业人员熟悉应急预案流程。
交通管控组:高速公路运营单位联合交警实施交通管制,封闭或限行积雪严重路段,并通过广播、微信公众号、微博、收费站入口及路侧电子屏实时发布路况和管制信息。
后勤保障组:做好融雪剂、防滑料(如砂石、草垫)的储备,各养护工区储备不低于 3 天用量的融雪剂,提前在服务区、隧道口等关键点位存放防滑砂、融雪剂和应急警示设备(如电子屏、锥形桶);设备库常备铲雪车、撒布机等,定期检修除雪防滑设备,确保设备功能良好。
2. 优化除雪作业方案。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要认真履行在暴雪冰冻灾害预防与应急准备方面的职责,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加强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应急队伍和防范救援设备设施建设,抓好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切实提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根据降雪类型和路况特点,科学制定除雪作业方案,提高除雪效率。合理划分除雪防滑作业单元,根据管辖路线长度、交通量以及交警、路政管理分工或驻点情况,合理划分养护工区,原则上每个养护工区管养里程不超过 50 公里,完成一遍除雪防滑时间控制在 4 小时以内。在作业流程上,优先清理主干线,对于桥梁、隧道出入口、坡道等易结冰路段,提前预撒融雪剂,防止“黑冰”形成。在除雪作业时,易结冰路段应采用“机械除雪 + 融雪剂撒布”组合作业,确保作业效果。寒潮伴随大风时,加强巡查桥梁、高架路段,防止“风吹雪”二次堆积;低温冰冻期间,使用环保型融雪剂,减少对路面的腐蚀。要控制融雪剂的撒布量,每公里用量不超过 30 公斤,避免过量腐蚀路面或桥梁结构。在隧道口与弯道处,可以铺设防滑垫或者撒布防滑砂石,并增设临时限速标志,减少安全隐患。
3. 作业方式。机械除雪采用流水作业方式,宜按照由内侧车道至外侧车道的次序进行。机械推雪时,应编组成梯队作业,能够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作业车辆时速不超过 40 公里,并开启双闪灯、后置 LED 箭头指示灯引导车流。所有设备不得逆行,必须顺车流方向作业,禁止倒车或掉头。多种设备联合作业时,应注意各种设备作业速度的相互协调。当梯队作业设备无法一次性将积雪清除到路肩以外,可先集中清除快车道 1 ~ 2 条车道的积雪,保证“先通后畅”。除雪设备梯队后可配置警示车,警告通行车辆注意安全,禁止超车。人工辅助作业时,需在后方 200 米处设置移动警示车。
4. 推广应用新技术。积极推广应用除雪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除雪作业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无人机替代人工进行道路养护巡查等案例已经比较普遍,这些都为高速公路智能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吉林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积极探索包括无人机日常应用和应急处置等科技手段,引入桥梁凝冰预警系统、路面温度传感器等智能监测设备,及时掌握重点路段积雪积冰情况,为除雪防滑作业开展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2024 年,吉林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打造低空经济新型范式,创新建设“空天地一体化”巡查检查体系,无人机编组护航松花江特大桥管理与养护。这不仅是吉林省首例特大桥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落地,更标志着吉林省高速公路管养模式正式进入“低空 +”时代。无人机挂载的星光级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可在 7 级强风中,完成斜拉索 0.1毫米损伤识别,极大地拓宽了巡查的范围,有效减少了由于人工不便开展工作的区域带来的隐患。创新集成的红蓝爆闪警示系统与定向声波设备,使单架次作业同步实现结构巡检、应急指挥和车流疏导三项功能。通过无人机飞控平台与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的联通,形成无人机采集信息→ AI 诊断→后台处置的产业闭环。
该体系的应用,在两座松花江特大桥之间,以 4 个一体化机巢、5 条数字航线,形成了覆盖 10 公里路桥的“5 分钟响应圈”,极大提升了应急指挥的效率,为特大桥除雪防滑作业的监管带来了极大便利性。
(三)加强公众交通安全教育
人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加强人员安全管理是交通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并建立长效安全管理机制,最大化减少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以有力措施保障除雪防滑作业人员以及通行司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1. 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2. 加强驾驶员培训。加强对驾驶员冰雪路面驾驶技能培训,提高驾驶员安全驾驶能力。
高速公路冬季降雪天气应急处置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加强公众交通安全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高速公路冬季降雪天气应急处置能力,保障高速公路安全畅通,为人民群众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文、图 / 吉林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局 韩景红 张沫 李冬丽 王玉鹏 张健 周江山
来源:交通运输科技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