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有个朋友,孩子六岁,能背三百首唐诗,会算两位数乘法。亲戚夸她是天才妈妈,她却偷偷跟我说,每晚哄睡后自己都会在客厅发呆。孩子确实聪明,可孩子从不主动跟人说“我想跟你玩”,总是拽着她衣角。
我有个朋友,孩子六岁,能背三百首唐诗,会算两位数乘法。亲戚夸她是天才妈妈,她却偷偷跟我说,每晚哄睡后自己都会在客厅发呆。孩子确实聪明,可孩子从不主动跟人说“我想跟你玩”,总是拽着她衣角。
另一个朋友是普通工人,儿子成绩一直在中游。有次去他家,孩子正在修自行车链条,满手油污。他不好意思地笑:“老师说我读书不行,但班上同学车子坏了都找我。”他父亲拍拍他肩膀:“能帮到人就好。”
十年教育报道,我见过太多父母把孩子的独特磨成标准答案。你知道吗,最让人心疼的不是孩子不够好,是孩子明明很好,父母却看不见。
养孩子不是造盆景
你修剪每一根枝条,绑上铁丝,追求完美造型。可孩子是棵树,要的是阳光雨露,不是铁丝束缚。
北京有个妈妈,辞去高管职务陪孩子种地。周围人都说她疯了。她在郊区租了片菜园,周末带孩子翻土、播种、抓虫。孩子数学还是不及格,但能说出每种蔬菜的生长周期,知道什么时候该浇水施肥。
“以前我盯着他作业本上的红叉,现在他教我认野菜。”她说,“他终于敢看着我的眼睛说话了。”
那些年被纠正的坐姿、被撕掉的草稿、被比较的成绩单,捆住多少孩子的天性。你总担心孩子不够突出,却忘了健康快乐本就是最难得的突出。
承认普通不是放弃,是看清起跑线
很多家长焦虑,是因为把期望当成了起跑线。
上海一对博士夫妻,孩子三年级前没考进前三。他们试过所有名师辅导班,最后发现孩子最喜欢在厨房帮奶奶包饺子。现在孩子读职高学面点,去年拿了市级技能大赛冠军。
“他是我们家族第一个没上大学的,”父亲说,“也是第一个找到自己路的人。”
真正的起跑线,是你接受孩子真实的样子。有的孩子是鱼,别逼他爬树。有的孩子是鸟,别让他潜水。承认孩子普通,是把“你应该”换成“你可以”。
最好的栽培是看见
江苏有个班主任做了个实验。她让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三个优点,结果近半人写不出来。她又让家长写孩子的三个优点,很多家长写的都是“学习努力”、“听话懂事”。
后来她布置家庭作业:每天观察孩子一件事,不用评价,只要描述。有家长写道:“今天女儿回家时蹦跳着,书包一甩一甩的。”就这么简单。
一个月后,有家长发来消息:“老师,我第一次发现我儿子笑的时候有酒窝。”
太多父母举着放大镜找缺点,却从不用心看看孩子本来的样子。看见,比纠正重要。接纳,比改造珍贵。
你放松了,孩子就舒展了
杭州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过个案。来访者是总考第一的女孩,却长期失眠。咨询过程中才发现,女孩每次考好都是为了看妈妈笑一下。“妈妈只有我考好时才不皱眉。”
后来妈妈参加家长会,第一次没问排名,而是去看女儿的画展。画的是各种天空,有张下面写着:“今天妈妈笑了,天晴了。”
当你不再紧绷,孩子才能安心做自己。你的焦虑是孩子的天花板,你的平静是孩子的地基。
教育不是把一个孩子塑造成谁,而是帮一个孩子成为自己。最用心的父母,不是最用力的那个,而是最懂何时该放手的那个。
养孩子就像等花开。你浇水施肥,然后安静等待。有的花春天开,有的花冬天开,有的花根本不开,因为它是一棵树。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你负责提供土壤,他负责长成自己的模样。最好的亲子关系,是我全力托举,你尽情飞翔。无论飞到哪里,回头时,家都是那盏最暖的灯。
放下那些比较和执念吧。孩子的价值不在分数表上,而在他闪闪发光的眼睛里。今晚回家,别先问作业写完了吗,试试说:“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想跟我聊聊吗?”
也许,这才是养育最本真的样子。
来源:玲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