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部分事实得到确认。如网民黄某某为了增加个人账号流量首发视频,红山晚报记者刘某某在未到现场核实的情况下发布视频,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增加收入发布不实信息。
最新通报来了,内蒙古赤峰“抢白菜”事件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关于网传“免费采捡白菜”事件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
其中部分事实得到确认。如网民黄某某为了增加个人账号流量首发视频,红山晚报记者刘某某在未到现场核实的情况下发布视频,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增加收入发布不实信息。
也有部分事实和此前传闻不同,如种植户李某某所称“两天的时间400亩地一扫而空”“损失达100万元”不属实——事件发生前,5名种植户的380亩白菜已经过多轮择优选收,剩下的白菜“质量明显下降”,测定损失为9.52万元。
如通报所称,此事从始至终可见“流量至上”的魅影。普通网民为了吸睛,自媒体和专业媒体为了引流,当事人为了博取同情,通通不顾事实随意发布信息,只为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流量。其中,还有AI生成的虚假信息等掺杂其中,让整个舆论场一片混沌。
目前,涉事者都得到了相应处罚,但这起移动互联时代的典型案例,其警示意义值得进一步发掘。
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综观当下“谣言猛于虎”的怪现状,谣言从生成到传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或为“分享欲”,或为娱乐,或为利益,流量驱动下的不实信息迅速膨胀变形,最终酿下恶果。轻则如“猫一杯”炮制的“秦朗丢作业”事件,在全网范围内浪费巨大的注意力资源;重则如红发女孩事件,一条鲜活的生命因此而消逝。
此次事件,虽然种植户的损失不到10万元,远不到其夸大的百万之巨,但这不能改变谣言的性质和造成的影响。细究谣言的每一个传播节点,有利于人们认识谣言的形成过程和危害,以此反观自身。
这类流言肆虐,也源于对他人财产权缺乏敬畏。当每一个环节轻易地炮制和转发“免费”时,丝毫没有顾虑到若是谣言,可能对他人造成的极大损害和财产侵犯。
今年秋天,内蒙古多地的“捡土豆”热潮形成佳话,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免费捡菜”的帖子也挺火爆。人们对“捡秋”有着极大的兴致,不全然是出于“占便宜”的心理,而是基因里对农耕和收获的热爱,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渴望。
这次事件也再次给喜欢“捡秋”的人们提了个醒,个头再小的“土豆”,品相再差的“白菜”,都是所有者受法律保护的财产,没有经过同意私自采挖,不是“捡”,而是“偷”,是“抢”。不管是线上转发,还是线下行动,看到“免费”时,心里都得绷紧这根弦。
通报中还有一个点值得关注,即种植户李某某对红山晚报的“硬刚”。红山晚报报道失实的主要原因是未多方核实信源,导致拿自己的公信力给谣言背书,造成恶劣影响。这再次给所有主流媒体提了个醒,看到“免费砍白菜”,就想当然联系起“免费捡土豆”的正能量和大流量,丢失专业性和敬畏心,不管是“土豆”还是“白菜”,最终都可能变成炸弹。
不做压垮真相的雪花,而做构筑真相的基石,说易行难,但应该成为每一个网络行走者的追求。因为“我”的行为就是他人的环境,网络空间,终是由每一个人共同塑造的。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